1860年的秋天,北京城外的炮火声震得紫禁城的琉璃瓦都在颤抖。英法联军的6000名士兵扛着洋枪、推着火炮,像一群“高科技土匪”般逼近城门,如入无人之境般攻陷了大清王朝的都城北京。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震惊了整个华夏大地。



而此时的咸丰皇帝,正躲在热河行宫瑟瑟发抖,手里攥着给曾国藩的求救信,心里默念:“曾爱卿,快来救驾啊!”

然而,手握12万湘军的曾国藩,却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大营里,淡定地喝了一口茶,然后……选择了“已读不回”。

这一南一北的强烈反差,不禁让人心中充满疑惑:坐拥重兵的曾国藩,为何对北京的危局见死不救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缘由呢?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挖一下这段历史。



皇帝逃命,京城告急:6000人如何打崩3万清军?

1856 年,英国和法国以 “亚罗号事件” 和 “马神甫事件” 为借口,悍然发动了这场侵略战争。

“亚罗号事件”是一艘载重百吨的划艇,原来属于中国人苏亚成,在一次出海中被东南亚的海盗抢走了,后来又被海盗卖给了中国人方亚明,但除了钱外,海盗还要求能够继续让他们的人在船上作工。

1856年三月,“亚罗号”停靠在广州,广州官军得知消息后立刻前往捉拿海盗,这件事本来从头到尾都和英国人没关系,但英军却愣是说“亚罗号”在香港注册过,应该受到英国法律保护。

这里的官司没打完,广西又出现了一个“马神甫”。

“马神甫”的中文名叫作马赖,是一个法国传教士,他当时已经深入到了广西西林县传教。



但在之前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黄埔条约》中却已经说好了,法国传教士只能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五口”处传教,所以马赖的行为是“非法传教”。

西林县的县令在抓到了马赖之后,看着这个洋鬼子对自己趾高气昂的样子那真是很难冷静下来,找师爷一商量,反正你这洋鬼子违约在前,本官“依法办事”,量你们也没话说。

西林县令当即下令,马赖和被他蛊惑的一群“刁民”全部斩首示众。

这两件事促使了英法联袂向清政府讨要说法,清政府那“天朝上国”的架子一摆出来,双方自然是谈不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一开始,清政府还妄图凭借着“师夷长技”的学来的一些技术,来抵挡列强的进攻,可谁能想到腐朽的清军在英法联军先进的枪炮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要说这英法联军,人数虽少,但装备却堪称“降维打击”。

此时清军主要还靠着蒙古骑兵的弯刀和弓箭冲锋,配备的“新技术武器”——火绳枪射程更是仅有可怜的五十米,而英法联军他们的步枪射程是清军火绳枪的3倍,火炮能轰塌城墙。

双方中间三四年的时间内也是打打停停,终于到了1960年8月,英法联军将近六千人的军队发动了第三次大沽口战役。



僧格林沁——这位曾让太平军闻风丧胆的蒙古亲王,在八里桥摆开3.4万大军,准备用“请君入瓮”、“十面埋伏”等兵法给洋鬼子们上一课,信心满满地准备“包饺子”。

谁知,英法联军直接上演了一场“热兵器屠杀冷兵器”的惨剧。

蒙古骑兵刚冲到200米开外,就被子弹扫倒一片;冲到20米时,法军一发霰弹炮,直接让战场变成火海。

最终,清军战死3000人,英法联军仅伤亡51人。

僧格林沁边逃边哭:“枪箭刀矛,焉能抵敌炮火?”

咸丰皇帝一看这架势,连夜打包行李逃往热河,临走前还不忘给曾国藩发了个“加急信件”:“速派3000精兵,北上勤王!”

僧格林沁



曾国藩的“选择题”:救皇帝还是保湘军?

接到圣旨的曾国藩,眉头皱成了“川”字。

他正带着湘军围攻太平天国的安庆城,眼看就要破城,如果此时分兵北上,太平军分分钟反扑,南方战局可能全盘崩溃。

更让他心寒的是朝廷的“骚操作”。

咸丰要求湘军猛将鲍超带兵北上后,必须归满人胜保指挥。

这位“胜保”堪称“大清第一坑队友”,外号“败保”,打仗不行,抢功一流,当年江南大营被太平军端了,他跑得比谁都快。

曾国藩心里冷笑:“让我的精锐给这货当炮灰?门儿都没有!”

幕僚文官们急得跳脚:“大人,不去救驾,咱们可要背上千古骂名啊!”

曾国藩却淡定分析:“就算去了,湘军的火绳枪能打得过洋枪?咱们的战术是‘结硬寨,打呆仗’,到了北方平原,洋人一炮就能把咱们的土墙轰成渣!”



湘军虽强,但在清廷眼里却是“二等公民”。

正规八旗军军服上绣“兵”,湘军只能绣“勇”;朝廷不发军饷,湘军全靠抢太平军的粮食和地主赞助活命。

曾国藩曾自嘲:“我们就是大清的‘临时工’,脏活累活全包,功劳全是正式工的!”

更扎心的是,咸丰早放话:“谁打下天京(太平天国首都),封王!”

结果转头就让满人胜保在城外建江南大营,准备“摘桃子”,湘军将士气得直骂:“合着我们拼命,他们领赏?”

所以当咸丰求救时,湘军内部武将们直接炸锅:“救他干啥?让他被洋人抓去,咱们正好反了!”

曾国藩一巴掌拍在桌上:“反个屁!咱们汉人背上造反的锅,洋人、太平军、清廷一起打过来,你扛得住?”

但不能造反,难道真的要去救驾?

这其实对曾国藩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选择题”。



首先曾国藩此时最大的任务是剿灭太平天国,甚至可以说曾国藩能够一路青云直上,真的是托了太平天国的福。

曾国藩原本就是个普通士子,只不过他是个天才,27岁的年纪就中了进士,后来为母丁忧在家守孝,恰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在家乡湖南举办“湘勇”,主动“为国除贼”。

这说白了就是“志愿军”,更可以说是曾国藩的“私军”,到1860年时,湘军已经扩大到了12万人之众,装备在清朝一众士兵里也算是精良了,也开始配备火绳枪了,战斗力不容小觑。

就是靠着这支自己一手打造的武装力量,曾国藩迅速获得了“统战价值”,1860年5月已经被封为钦差大臣,署理两江总督。

此时的曾国藩还不到50岁,还是一个“汉人官”,却能手握大权,那就是因为他麾下的12万大军。

能够平定太平天国,那么他的地位就会继续上升,被太平天国反扑,那么他一定会粉身碎骨。

其次有的朋友说救驾不是功劳吗?



日记“忏悔”:条件再好点,我真的挺想去救驾的

且不说清朝对湘军的“歧视”态度,曾国藩真的去了,能打得过英法联军?

僧格林沁和英法联军打出来了3000:51的战损比,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至少需要36万大军才能把6000英法联军消灭干净。

曾国藩还有24万的空缺没补上呢。

别说24万人了,就算是24万头牛马曾国藩都凑不出来。

而且从南方的江南战场赶到北京救驾,自己这边精疲力竭,对方以逸待劳。

这是什么自杀式救驾?



再加上湘军擅长的壕沟战术在平原毫无用处,英法联军一轮炮击就能破防,就算没有装备代差,也有着“兵种克制”。

更何况就算打赢了,曾国藩也有着政治风险,清朝的皇帝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酋长”,事后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大概率被咸丰“卸磨杀驴”——参考后来慈禧怎么对付李鸿章就知道了。

曾国藩



所以综合来看,如果曾国藩是个“岳飞”式的忠君之人,他估计会去救驾;如果曾国藩手下的湘军装备能够更加先进,能够与英法联军有一战之力,他估计也会去救驾;如果清政府对湘军和对八旗军一视同仁,不吝封赏,他估计也会去救驾;如果太平天国顷刻间土崩瓦解,曾国藩一下子完成了人生目标之一,没有后顾之忧,他估计也会去救驾。

但历史没有如果。

曾国藩面临的情况就是正面战场和太平天国对峙压力山大,手下湘军装备和英法联军比十分落后根本打不过,清政府对这些自发组织的汉人军队十分防备当成“干儿子”看待,他自己还是一个政客属性更多的领导者。

那就别说救驾这种事情了。

曾国藩的按兵不动,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清政府来说,失去了曾国藩湘军的支援,北京的防守力量更加薄弱,这也使得英法联军能够轻而易举地攻陷北京。

随后,英法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也被付之一炬,给中国文化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进一步割地赔款,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此时曾国藩却又磨磨蹭蹭上书给咸丰说“太平贼军势大,湘军难以调动,要不我自己去,权当为皇上尽忠了?”

而咸丰早就和英法签了《北京条约》,圆明园都烧成灰了,咸丰皇帝回信:“别来了,洗洗睡吧。”

对于曾国藩和湘军来说,他们虽然没有北上救援北京,但却在南方继续与太平天国作战,并且成功拿下了安庆。

而湘军破安庆后也是直接屠城,抢的钱能装满十几艘船,虽然当时清政府不给发工资呢,但屠城曾国藩的情绪发泄,这也是他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1864 年,湘军终于攻克了天京,剿灭了太平天国,这使得曾国藩和湘军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曾国藩也因此成为了清政府的功臣,得到了极高的封赏,湘军也成为了清政府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之一,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曾国藩的按兵不动,都让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

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这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反思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争议不休:是军阀私心,还是理性救国?

曾国藩的选择,让历史学家吵翻了天:

史学界骂派:“他就是个军阀!眼里只有湘军,没有国家!”

史学界挺派:“人家清醒!北上就是送死,保住湘军才能灭太平天国!”

史学界煽风点火吃瓜派:“换你你怎么选?老板天天给你穿小鞋,危急关头喊你救命,你去不去?”

其实,曾国藩后来灭太平天国、搞洋务运动,确实给清朝续命几十年。

但面对西方列强,他始终没敢硬刚——毕竟湘军的“土法炼钢”,在工业革命面前就像小学生挑战博士生。

6千名英法联军竟然能够攻陷北京,而坐拥 12 万精兵的曾国藩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这其中的原因,既有太平天国的威胁、路途遥远的无奈,也有清政府态度暧昧和曾国藩自身政治考量等多方面的因素。



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曾国藩的选择,暴露了晚清的致命伤:内斗猛于外敌,权谋高于大义。

当皇帝忙着制衡汉臣,武将算计个人得失,谁还记得城墙外百姓的哭声?

如今圆明园的残垣仍在提醒我们:“光落后还不一定挨打,但落后还内耗,一定被打成筛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