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魅力沪郊新画卷,共享海派乡村新生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多个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经营主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

进入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北管村,一排排独具江南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内道路宽敞整洁,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笑容洋溢在每一位擦身而过的村民的脸上。作为北管村的“掌舵人”,党总支书记沈彪用39年的坚守与付出,摘掉了北管村的“穷帽子”,带着村民买了一支只涨不跌的“乡村振兴股”。


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沈彪带领村民见证着北管村的蜕变。通过多年的努力,北管村腾笼换鸟、招商引资,吸引了近400家企业入驻,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00万元,成功摘掉了“穷帽子”。随后又用十多年时间解决了社会治安等治理问题。如今,村里正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村里不仅为企业提供服务,还通过规划升级厂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北管村的经济注入新活力。

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北管村近年来正在考虑的问题。房子是很多老百姓一辈子的心愿,2020年,北管村启动了组团式翻建工程,以姚家组为试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圆了村民的“花园别墅”梦。“我们让村民参与到全过程中,从规划上开始,从房型的设计开始,让老百姓知道房屋是如何规划的、房型是怎样的,政策是怎么样的。”沈彪介绍。


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宅基地面积统一等问题上,村委班子做了大量的工作。北管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邵伟梁回忆,“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样一种组团式的翻建。而且老百姓每家每户都有自己‘一本账’,按照政策统一重新翻建的房屋不能超过140平方米,这意味着有些村民的宅基地可能会缩小,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做政策宣导,逐渐达成共识。”

土生土长的村民何斌形容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以前的房子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建筑材料很差,翻新后,现在的风貌完全不一样。周边有菜场,还有活动室。我喜欢听听戏,还有健身,生活变好了。”他止不住地赞叹。


坐落在北陈路上的北管村党群服务中心(我嘉邻里中心),是很多村民闲暇时光最喜欢来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多功能影音厅、舞蹈房,还有中医特色卫生服务站等很多功能区。丰富的配套设施也引来了不少租户的热情参与,健身达人、北管村租户刘之豪就是村里健身房的常客,“我是羽毛球教练,平时需要保持锻炼。这里的健身房环境很不错,器械种类齐全,平时做力量训练的话我会选择杠铃、哑铃、卧推之类的器械,做有氧训练的话我就会选择跑步机。我已经跟好多朋友都推荐过这里。他们来我家玩的时候我也会带他们来这里。”

随着村庄产业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北管村,为乡村治理注入新鲜血液。从企业辞职回乡的管滔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他在村里负责基层管理工作。他认为,企业教会了他专业技能,而乡村则教会了他扎根。“我希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回来最大的意义。”管滔说。住在北管村的市级选调生杨范则表示:“我以前的工作单位是在市中心,高楼林立,来到北管村,感觉这里的自然环境很好,民风很淳朴。希望在接下来这段时间,能够把我们的一些资源,包括一些AI科普教育资源下沉到村里,帮助大家,我们一起把宜居家园建设得越来越好。”这些年轻力量的加入,为北管村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沈彪透露,他近期正在思考北管村的下一步发展计划——让村民住房从“花园别墅”升级到“河景房”,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

为了让年轻人愿意回乡、惬意生活,北管村计划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足球场、网球场等场地,并对河道进行景观改造,提升乡村的整体风貌。在沈彪看来,北管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注重提升乡村社会的和谐度与村民素质。“我们要让每一个来到北管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人好、环境好、产业好、生活好。”沈彪说。

文:赵一苇 李璐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