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将迎来4周年。
这里,不仅是全球企业、八方来客进入中国的“会客厅”、入沪的第一站,也是本土企业走向全球的“登机口”和“候机厅”。
4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片区以“核”聚变,从交通枢纽跃升为链接全球的“国际门户”。272家总部企业在此虹聚,以国际贸易、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等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筑,国际贸易、人才港、法务区等生态蓬勃生长。
“今日闵行”带您走进“世界的虹桥”,见证国家战略下的闵行担当与开放新章。
虹桥枢纽,这座集航空、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超级交通综合体,2024年总客流量达4.38亿人次。在这里,白领们熟练地穿梭于地铁换乘通道;商务人士拉着行李箱快步走向登机口;而更多企业家,则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所吸引,选择留了下来。从“流量”到“留量”,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此书写发展新篇章。
近期,上海亿电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亿电通”)即将搬入新办公区。总经理武杨告诉记者:“从提交申请到获批,仅花费了3个工作日!”高效进展的背后,是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
亿电通是国内首家专注智能电网和新能源领域跨境供应链管理的平台型企业,在落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三年时间里,它不仅见证了这片区域的逐步开放与繁荣,也在这一过程中,从一家初创型企业,蜕变为行业领域的“出海先锋”。
“初创期的企业最怕政策‘玻璃门’,但这里的服务总能超前半步。”武杨赞叹,在闵行,政策看得见更摸得着,服务专员总是主动找上门问需求,事事优先考虑企业的利益。为服务“出海型”企业,闵行区在信息服务、国际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举办“财智荟”、党建金融联盟等特色活动,主动为企业
加速产业集聚的宏观规划已有,在低头实践的过程中,那些一个个细碎的具体需求,便是房屋框架中的砖头,需要逐个垒起、层层夯实。政策咨询、人才落户……只有通过精准服务,解决企业在落地、运营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生态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业务与人员不断增加,车联天下又在区域内新租了一处办公地,但在后续申请项目化扶持时遇到了困难。营商专员表示,由于新签的合同中的面积问题,企业面临可能拿不到项目化扶持的情况。后续经过与多部门沟通、耐心指导企业准备材料,又经过初审、专家会等审核流程,花费3个月,最终成功解决问题,车联天下顺利享受到应有的支持。
为外籍人士办理来华工作许可证是企业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对于初来乍到的他们而言,通常由于语言不通、政策不熟悉等问题而感到一头雾水。
工作人员黄徐敏告诉记者,一次,上海奈薛贸易有限公司的两名孟加拉国籍员工来到政务大厅办证,自己迎上去后用英语与其交流,瞬间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天办理完成后,发现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两位外籍人士对自己连连道谢,内心倍感温暖。
除了配备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工作人员,大厅内还有一台可提供17种离线翻译、85种在线翻译功能的政务服务翻译机。双管齐下,解决了外籍人士办理过程中的“沟通难”问题。此外,企业服务中心通过设置对外咨询热线,提前告知所需材料,尽可能让外籍人士只跑一次。
2024年10月,企业服务中心推出“迎式服务”,一种以办事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让工作人员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
“之前我遇到了一位先生,看他赶来时大汗淋漓,手上还托着满满当当的材料包,于是一边为他倒水,一边仔细询问需求。”工作人员齐弘琳回忆,在交谈中得知他是一家外资企业的经办人,表示企业着急拿到执照,办理商事变更登记事项,慢一天就要多付一天原场地的房租。
随后,齐弘琳先让这位先生在一旁稍作等候,并告知其大致所需时间,又在现有程序上为其加急,最终顺利帮助这位先生拿到了新执照与材料。
无论是龙头企业的集聚,还是一件件“小事”的落实,亦或是办事大厅的迎来送往,闵行区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准服务和创新举措,为世界呈现一个充满活力与温度的营商环境。
记者:刘成荣 毛海萍
部分供稿:南虹桥集团 区政务服务中心 欣洪悦
初审:陈依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