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我发现她有明显的变化,以前说不出要的东西或名字,现在情况都好很多,眼里也有光了。”近日,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北大深圳医院”),带着母亲来复查的阿欣(化名)高兴地告诉医生。
不久前,阿欣66岁的母亲确诊阿兹海默症,北大深圳医院手显微外科、神经内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努力下,成功为她实施了超显微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简称LVA)创新手术治疗,术后其症状明显改善。
据了解,自2024年9月以来,北大深圳医院已完成30例LVA治疗阿兹海默症的手术,标志着该院在LVA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领域迈上新台阶,将为更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老人有了“怪癖”,爱捡垃圾回家
阿欣是两年多前,她发现母亲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不时会答非所问、自言自语,有点老年痴呆的迹象。
2024年初,阿欣发现母亲又有了“怪癖”——爱捡垃圾回家,包括别人丢掉的鞋子、过期的食物等等。她的记忆也变差,不是丢三落四,就是经常忘事,每天都在不停地找手机。因工作忙,阿欣没有太多时间关注母亲,一直拖着没带她去检查确诊。
直到下半年,她发现母亲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变得更差了,常常说不出自己要的东西或名字,连最简单的数字也说不出来,5分钟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也常忘掉。
让阿欣更担心的是,母亲连往常记得最牢——每周“定时”送外孙去上兴趣班这件事也忘了。阿欣担心有一天母亲出去了,找不到回家的路。
“狙击”阿尔茨海默病,多学科联合作战
2024年10月底,阿欣带着母亲来到北大深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旭辉给阿欣母亲做了量表测试和认知功能评估后,安排颅脑磁共振(MRI)和血液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阿欣母亲的大脑颞叶和海马体有明显的萎缩,结合血浆蛋白标记物检测,初步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这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及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等,主要发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北大深圳医院组建了神经内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手显微外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MDT),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断、药物治疗、外科手术、认知康复随访等“一站式”诊疗服务。
经MDT团队评估,结合患者家属的要求,陈旭辉安排阿欣母亲进行传统药物的治疗。然而,经过近一个月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陈旭辉立即“摇人”,联系手显微外科负责人周喆刚。
2024年9月,北大深圳医院手显微外科已开展了超显微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兹海默症的创新手术,为A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我们去年完成了430多例淋巴水肿LVA手术,华南地区手术量第一。在上千例肢体淋巴水肿手术的基础上,又总结改良了颈部LVA手术方法,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周喆刚说。目前,这一创新术式在国际上进行推广,西班牙、印度、新加坡等国的外科医生也来到医院进修学习该术式。
征求阿欣的意见后,MDT团队进一步完善了患者的PET-CT检查和脑脊液检测。PET-CT检查的FDG(氟代脱氧葡萄糖)、AV45、AV1451等指标显示,患者颅内糖代谢功能下降,Aβ淀粉蛋白沉积和Tau蛋白缠结。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杨红杰介绍,FDG是葡萄糖类似物,可反映脑细胞能量代谢,是神经元功能的指标。AV45是可量化Aβ淀粉蛋白沉积的一类正电子显像剂,AV1451是可量化Tau蛋白缠结的一类正电子显像剂,二者联合显像可以定性定量诊断AD,是目前AD神经病理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经MDT团队再次评估,阿欣母亲为阿尔茨海默病中期,且药物治疗没有效果,已具备手术指征。于是,多学科团队为她制定了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决定实施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
重建一条“人工渠”,清理大脑里的“垃圾”
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脑内异常蛋白质沉积有关,比如脑内A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等。异常堆积的蛋白质,就像“垃圾”一样,吸附在脑细胞上,堵塞了大脑的记忆和功能通道,导致神经元功能下降,进而引起认知和记忆等功能下降。
“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就是从发病机制入手,直击“脑内垃圾淤积”核心问题。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在脖子上搭建一套淋巴循环系统,给大脑重建一条“人工渠”,改善大脑淋巴液的流动,降低颅内压力,清理脑内的“垃圾”,从而延缓甚至逆转病情进展。这也是LVA手术在神经内科领域的一个创新应用。
2025年1月6日,在麻醉科的协助下,由周喆刚主刀,为阿欣母亲开展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在颈部切开一个小口后,他通过超高倍显微镜的辅助,寻找直径仅0.3mm,比睫毛还细的淋巴管和静脉,找到“隐藏管道”。随后,他再用头发丝1/10细的缝合线,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地把淋巴管和静脉像接水管一样精准对接。
这个手术堪称“血管界的微雕艺术”。“淋巴血管最细处小于0.2毫米,对其进行手术操作,需依赖高倍显微镜及特殊手术器械的支持,而且淋巴管壁薄、质地和颜色特殊,相比同口径血管更难处理;再加上受到患者颈部摆放体位受限、手术位置深等因素的影响,手术难度非常大,对医生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喆刚说。
手术非常顺利,历时5个多小时,周喆刚就成功帮阿欣母亲在脖子上,专门造了一条“专属排污通道”。术后8小时,她就能下地活动。术后第三天,她就顺利出院了。
术后一个多月复诊检查,认知功能改善明显
“手术效果超出了我的想象。”手术两周后,带着母亲首次来复诊,阿欣高兴地对周喆刚说。
2月20日,术后一个半月后,阿欣母亲在医院进行了术后PET-CT复查,FDG指标的检查结果发现,其颅内多个区域的糖代谢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这说明手术是有效果的,患者脑部认知功能在慢慢恢复。”杨红杰说,FDG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患者大脑的功能状态,同时评估患者LVA手术的效果。
对于母亲的变化,阿欣的体会更深刻,“她原来都是痴呆状的,一点精气神都没有,现在眼里有光了。”她很庆幸让母亲接受了手术治疗。
陈旭辉表示,虽然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还无法得到治愈,但抓住早筛、早诊、早治的“黄金期”,通过药物、认知康复、手术治疗等方法,及早开始综合干预,能够延缓甚至逆转病情的进展,“抢救”患者的记忆和认知能力。
LVA手术的创新应用,不仅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也为医学界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LVA手术有望成为传统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补充,尤其对于药物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患者,可能带来更为显著的临床获益。”周喆刚说。
截至2025年2月21日,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北大深圳医院已完成了30例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手术,为部分患者找回了“消失的记忆”。标志着医院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领域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将为更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