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天气转暖,温室大棚进入管理旺季。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田牌村的一座番茄大棚内,一位身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正站在两米高的植株间,手持放大镜仔细观察叶片上的小虫。他是山东省科技特派员、高唐县杜立芝农业科技服务团队成员、三十里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隋华山,一位1987年出生的“新农人”。此刻,他关注的不只是番茄的生长状况,还有一群肉眼难辨的“生态卫士”——丽蚜小蜂。
隋华山在大棚里查看番茄生长情况。
高唐县以高级农艺师、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为核心,建立了农业科技服务团队,隋华山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对农业新技术、新思路很感兴趣。2025年初,隋华山在山东省农科院一次农技培训中了解到丽蚜小蜂生物防治技术,结合三十里铺镇的农业特点,他计划引进该技术,在田牌村开展丽蚜小蜂试验。
“传统农药治标不治本,还破坏生态。丽蚜小蜂是白粉虱的天敌,通过‘以虫治虫’,既能控害又能保护环境。”隋华山向记者介绍,温室粉虱是我国北方保护地蔬菜栽培生产中的主要害虫,温室粉虱大多是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不仅直接危害蔬菜,还会传播灰霉病、叶霉病病毒,导致多种病毒类病害发生。丽蚜小蜂是温室粉虱的主要天敌,用它来防治粉虱是当前比较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丽蚜小蜂蜂卡上长约1毫米的黑色的小虫就是白粉虱的天敌丽蚜小蜂。
隋华山说:“使用丽蚜小蜂有一个必要条件,大棚前期管理不能使用对丽蚜小蜂有害的农药。而田牌村的许多大棚都使用熊蜂授粉,没有激素和农药,正符合环境条件。”前期先是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等条件的不断优化,打造出最适合丽蚜小蜂生活的环境。环境条件成熟时,将载有丽蚜小蜂卵的蜂卡均匀地挂在大棚内植株中上部的枝条上。丽蚜小蜂羽化后会自动寻找粉虱,寄生和取食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对农作物以及其他生物没有不利影响。
技术落地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田牌村农户李兴义直摇头:“虫子吃虫子?那得等多久?不如打药快!”为打破质疑,隋华山以李兴义的两座大棚为试点,几乎每周都来监测防治情况,并做好技术指导。自1月3日开始,截止到3月14日,试点区蚜虫数量减少80%,因为全程不用农药,番茄的品质也大幅提高。数据说服了村民,如今一提到丽蚜小蜂生物防治技术,李兴义就频频竖起大拇指。
隋华山向农户李兴义讲解丽蚜小蜂使用要点。
经过计算,丽蚜小蜂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操作和管理对比传统农药喷洒相对简单,人工和机械的使用频率降低,每亩大棚节省费用约600元。最重要的是,这项技术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产业的绿色转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要求“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这让隋华山深感肩头的责任重大。在他看来,丽蚜小蜂不仅是生态卫士,更是解码“新质生产力”的密钥。站在缀满番茄的藤蔓间,隋华山说:“我们三十里铺镇把‘兴业、强县’的顶层设计转化为‘一棚两蜂’的实践,让每项技术革新都带着露珠、沾着泥土,让农民增收致富。”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