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尚一生不求赏,临终却只要一个人

朱棣问姚广孝:“你想要什么赏赐?

这位从乱世中辅佐他登上皇位的谋士,往日里从不索取封赏,甚至连高官厚禄都一一推拒。

可临终前,他却破天荒地开口了。

姚广孝低头叩首,声音平静却坚定:“僧人博洽被关押已久,请陛下赦免他。



朱棣愣住了。

这位曾经为他出谋划策、助他夺取天下的谋士,就算功劳盖世,也从未向他索取半分好处。

可如今,他却只求一个人的自由。

这博洽到底是谁,竟值得姚广孝用一生唯一的请求去换?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去向成谜



时间往回推二十年。

明朝的皇位,原本属于建文帝朱允炆

可惜,他的叔叔朱棣并不打算让他稳坐龙椅。

靖难之役爆发,叔侄二人刀兵相见。

朱棣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破南京皇宫。



可就在大军入城的那一刻,建文帝却凭空消失了。

宫中大火熊熊燃烧,朱棣搜遍了废墟,却找不到建文帝的尸体。

这事麻烦了。

一个篡位的皇帝,最怕的不是战败,而是被推翻。

朱棣的正统性,必须建立在建文帝“彻底消失”的基础上。



于是,他做了两件事。

一方面,他宣布建文帝在火中丧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另一方面,他暗中派人四处搜捕,务必要找到建文帝,死要见尸,活要见人。

但建文帝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音讯。

全国大搜捕,博洽成了最大嫌疑人



宫廷里的妃嫔、太监、近臣,一个个被审问,谁都逃不过。

但朱棣最怀疑的,是一个和尚。

这人叫博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算是建文帝身边最亲近的僧人之一。

坊间传言,建文帝的出逃,就是博洽一手策划的。

朱棣听闻后,立刻下令逮捕。



从此,博洽被关进了诏狱,整整二十年。

这二十年里,他被审问、被拷问,甚至被威胁利诱,可他始终咬紧牙关,一字不吐。

朱棣心里清楚,建文帝一天不死,博洽就一天不能放。

姚广孝的选择:功成身退,众叛亲离

姚广孝是个聪明人。



他知道,自己能活到现在,不是因为朱棣对他有多信任,而是因为他懂得什么时候该退出。

朱棣登基后,他主动辞去一切官职,回到寺庙,过起了清修的日子。

他清楚自己在靖难之役中的角色——他是朱棣的幕后军师,他策划了整个夺权过程,他是朱棣的影子,见不得光。

但他也知道,自己早已被世人唾骂。

有一次,他去看望姐姐,姐姐连门都没让他进,直接破口大骂。



他去见老朋友王宾,王宾远远地站着,冷冷地说:“和尚错了。

姚广孝没再多说什么,默默转身离开。

他选择了功成身退,可这代价,是亲友尽失,众叛亲离。

临终一请,换博洽自由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朱棣亲自去庆寿寺探望。



两人相识多年,身份早已交错难分。

朱棣坐在他床前,叹了口气:“你还有什么愿望?

姚广孝低头叩首,缓缓说道:“僧人博洽被关押已久,希望陛下赦免他。

朱棣沉默了。

许久,他点头应允。



这位曾经心狠手辣的皇帝,在这位老友的最后请求下,破了一次例。

人生最后的交易

姚广孝用尽一生,只换了一个人的自由。

他是朱棣最信任的谋士,也是这个江山最深沉的影子。

他曾经助朱棣夺取天下,也曾亲眼见证朝堂上的血雨腥风。



可到生命的尽头,他却只做了一件事——救一个和尚。

他从不索取,可这一次,他求了。

他用尽一生的功劳,只换来了博洽的自由。

建文帝的去向,依旧是个谜。

可这一次,姚广孝不再需要答案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