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营”是民间信仰中,一个十分寻常但却又必备的一项文化元素。人们认为神界的组织体系,和人类世界相同,玉皇大帝也统率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等天兵地将,而向天界领命,下凡到各个村庄驻守的神祇,也同样拥有调动兵马的权力。这些由各个村庄庙宇主祀神明指挥的神兵,一般都被编排成东、西、南、北、中五个营,各营分别再由一名元帅率领,或集结于庙中,或分头驻守于外,称为“五方兵马”或“五营兵马”。
各营配置
一、兵马
在“五营”的概念中,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营,每营由特定元帅统领,以五行方位和颜色象征镇守边界、驱邪护境。其核心职能包括抵御邪祟、守卫村庄或庙宇、协助法师执行法事等。通常五营兵马不设金身塑像,只以令旗(即五营旗)或竹符为象征性的代表,而在令旗或竹符上书写主帅姓名、部队名称、兵丁人数等,而配合五营的五行特色,令旗也有特定的颜色,其内容各地的差异不大,其分别为:
- 东营:东方,青旗,九夷军,九千九万兵
- 南营:南方,红旗,八蛮军,八千八万兵
- 西营:西方,白旗,六戎军,六千六万兵
- 北营:北方,黑旗,五狄军,五千五万兵
- 中营:中央,黄旗,三秦军,三千三万兵
这种用颜色与方位相互配对的概念,来自传统的五行观念,即:木配东方属青为春;火配南方属红为夏;金配西方属白为秋;水配北方属黑为冬;土配中央属黄,以此构成循环关系的结构空间,象征宇宙运转的秩序系统。其中又受到“中心一四方”观念与民间礼制的影响,相互结合而形成如此稳固、严谨的五营信仰概念。
二、统帅
对于五营的番号、兵马、颜色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对于五营的统帅则有较多说法。中营元帅通常是哪吒,故又称为中坛元帅,其他四营则有所分别,闾山派通常是张、萧、刘、连四位法主。
常见组合有:
- 中营哪吒、东营罗昆、南营文良、西营罗灿、北营招贤
- 中营哪吒、东营张公、南营萧公、西营刘公、北营连公
- 中营哪吒、东营辛元帅、南营池元帅、西营蒋元帅、北营洪元帅
- 中营哪吒、东营康元帅、南营张元帅、西营赵元帅、北营马元帅
- 中营哪吒、东营温元帅、南营康元帅、西营马元帅、北营赵元帅
内外五营
在五营信仰中,又有内五营和外五营之分。五营兵将如果集结于庙内则为“内五营”;如果将五营兵将派出,驻守在村庄的外围,则名为“外五营”。如果以神格而论则是曾受帝王救封的正神,如关帝、妈祖、保生大帝等可设外五营;一般非命厉神如万善爷、大众爷等则只设内五营或皆不设。如果以庙宇论,村庙(公家大庙)可设内外营,私庙(坛)仅设内营,元庙级的大庙则完全不设。
内五营可谓是主祀神明的近卫军,负责庙坛本部的安全防务,通常以“神位”“大令”“五营旗”或“五营头(首)”为象征物,多置于外殿供桌左方,或安设在內殿、侧殿。外五营是以村庙为中心,分布于村头五方,其营寨位置,多选择五方要道的出入口、交叉口、转弯处或制高点安设,互为特角,中营通常安设于村庙前后或村落中央,也有安设于庙内,或根本不安设,而以内五营代替者。也有的外五营以庙宇为中心,安设在庙宇五方。外五营有设神仙、画像、牌位者。
溯源
五营护卫社境的信仰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最晚至六朝时期。古有以二十五家为一社之说,又有十家五家共为田社之说,是社为乡里组织之最小单位。而对于“社”则源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崇拜,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社日祭祀土地的风俗。至周代,“社”与“稷”演化为一方保护神,更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营建都城时最先修建的便是宗庙社稷。
汉代后,社日得到重视,自汉高祖刘邦起,便分设官太社、官太稷每年分别祭祀,后又将社、稷合为一坛的称“社稷坛”,是君王进行社日祭祀的场所。在春秋二社日,皇帝亲祭社稷或派专门的官员负责,民间也自行组织社祭活动。最晚至六朝时期,就有由社巫执行神令,派出灵界的兵将驻扎防守,保护村落的风俗。在六朝的古道经中就已有五营兵的招请,这应该就是古社祭文化的遗迹。
同时,五营的番号采用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秦”,反映的是汉人本位主义的一统观念。从先秦到两汉,确定了关中、三秦的关系,“中秦军”反映的是三秦为关中、长安为定都所在的中央象征。如此一个三秦军卫守长安、洛阳,就被象征化为神话中宇宙的中心点,以帝都的政权中心的国家神话的中央象征。因此关中即为三秦军将的城守、屯驻,因此“三秦军”也特别突出了其为中央禁卫军的属性,其余四营则类似边防,防卫于外。民众将这种神话思想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村落中,于是五营便被赋予了保护村落(或庙宇、法坛)的任务。
祭祀
五营信仰主要以五营旗或令牌为象征物,表示“五营兵马在此”,这些象征物,各地各庙皆视为“神体”奉祀,展昏上香、敬茶,每月固定时间举行“赏兵”(犒赏),犒赏五营兵马,平时则安放“马草水”敬祀。在闾山体系中,甚至还有“俸禄系统”保障兵马补给。而闾山法师也需通过奏职获得天庭认可才能获得兵马调遣权,需以“兵马函”为凭信,在领兵一段时间后,可定期晋升兵种等级。
五营的安设称“安营”或“放军”、“放兵”、“开营”,一般都在庄庙落成或安座大典之后举行,目的在“开营放兵”,敕令五营兵马镇守村庄域五方,协助社境神防卫村庄。安营则又分“原始安营”(首次设置)和“岁时安营”(定期更新),其后定期“赏兵”(犒军)并择期“收放兵”。“赏兵”(犒军)即定期以酒肉、纸钱供养兵马,多在农历初一、十五或主神诞辰日举行。收兵乃农历七月或岁末收回五营象征物,暂停防卫以让孤魂野鬼受供,当然也有地方不收兵的。放兵则相反,乃放出兵马继续守卫。此外还有调营,即法师通过令旗、号角等法器调遣兵马执行驱邪任务。
结尾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还有一种五猖兵马。在梅山法教中,五猖兵马的功能与五营体系部分重叠,但其更侧重阴兵调遣,分正五猖(神兵)与邪五猖(害人手段)。二者的不同在于,五营兵马属正统护法神军,职能明确且需正规仪式供养,五猖兵马多属傩堂阴兵,凶悍且易失控,常见于梅山、闾山教,且五营兵马常与“三十六官将”等神将协同作战,中营哪吒更被视为调度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