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有心善待,可柴荣后人也所剩无几。柴荣,作为赵匡胤曾经的君主,与他的姑父郭威同为可悲之人。郭威,这位后周政权的创立者,原本也是有子嗣的。然而,他不幸碰上了极为荒唐的后汉隐帝刘承祐。后汉政权由刘知远建立,刘知远起初不过是石敬瑭身边的一名部将。石敬瑭为了称帝,不惜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以此为 “厚礼”,成功灭掉后唐,建立后晋。谁料,契丹翻脸如翻书,石敬瑭刚去世,契丹便南下,轻易地灭掉了后晋。
相较契丹与后晋那脆弱的 “父之情”,绿林好汉般的兄弟情义反倒显得更为可靠。也正因契丹这一番折腾,给了刘知远可乘之机,使其得以建立后汉政权。刘知远在位仅一年便驾崩,皇位传给了太子刘承祐。
五代十国时期,皇帝更迭频繁,用通俗的话来讲,简直比永定河里的王八还多,当皇帝成了当时最高危的职业。加之刘承祐本就是个年轻的小皇帝,大臣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有一次朝堂议事,刘承祐只是顺口提了个小小的要求,竟被大臣们当场呛了回去,还让他少发表意见。这可把小皇帝惹恼了,心想既然你们都不把我当回事,那我就把你们都除掉。
于是,在后汉乾祐三年,刘承祐事先埋伏好刀斧手,等大臣们前来上朝准备开会时,刀斧手一拥而上。大臣们都懵了,还没来得及弄清楚状况,就全部被杀害。此时,身为大臣的郭威因不在京城,侥幸逃过一劫。但杀红了眼的刘承祐怎会善罢甘休,既然郭威本人没等到,那就先把他的家人全部杀光,让他们在地下等着郭威。就这样,郭威的家人惨遭屠戮,他也从儿女双全变得断子绝孙,无奈之下,只能将侄子柴荣作为唯一能托付的接班人。
柴荣一生育有七个儿子,可他同样命运不济。他的前三个儿子在刘承祐清洗姑父郭威全家时,也一同遇害,也就是说他和姑父在同一天遭遇了断子绝孙的悲剧。好在柴荣年轻,后来又接连生了四个孩子。
显德六年,柴荣还在与部将们商议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之事,转眼间便突然去世,年仅三十九岁。此时,柴荣的四个儿子中,年纪最大的是老四柴宗训。作为太子,按照常理,柴宗训是柴荣指定的接班人,他沿用了父亲的显德年号。不过,小柴宗训当时年仅七岁,只能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等人主持朝政。
显德七年,后周朝廷听闻契丹又南下了,也不知消息真假。但不管怎样,上次契丹南下可是灭掉了后晋,所以这次哪怕消息存疑,也得派人去应对。而被派出去的人,正是日后的宋太祖赵匡胤。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很清楚了,赵匡胤前脚刚出征,后脚就黄袍加身返回京城。此时的赵匡胤还在装模作样,声称这并非他本意,都是手下人逼迫他的。
宋代的陆游在《避暑漫抄》中记载,宋太祖在太庙中立下一块碑,上面写着宋朝皇帝日后要厚待柴家子孙。即便柴家子孙有罪,也不能用刑,哪怕犯下谋逆大罪,最多也只是在狱中赐其自尽,不能在菜市口公开处斩。
但我们看看柴荣的这四个孩子实际是如何被 “善待” 的。首先是老四柴宗训,显德七年,柴宗训被赵匡胤封为郑王,与母亲符太后一同住在西宫。到了建隆三年,柴宗训又被迁往房州,也就是如今的湖北房县。房县地理位置特殊,它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四面环山,仅有一条小路可供进出,从唐代起就是著名的流放之地,唐中宗李显就曾被母亲武则天流放到这里。开宝六年,年仅二十岁出头的柴宗训突然去世,至于是不是被搞死的也不得而知。赵匡胤为这位潜在的皇位威胁者,下令辍朝数日,赐谥号为恭皇帝。
《新五代史》记载,柴宗训育有五个孩子,分别是柴永琪、柴永琏、柴永惠、柴永孝以及柴永盛。其中,长子柴永琪被赵匡胤封为郑国公。然而,在此后的整个宋代历史记载中,这五个孩子便再无任何消息,就连已被封为郑国公的柴永琪,其郑国公爵位的传承情况也毫无记录。这种情况意味着,要么这五个孩子都死了,且均无子女,后继无人;要么就是宋朝官方不再关注这一家人的死活,他们只能流落民间。所以柴宗训这一脉在历史资料中也算是断了传承。
至于柴荣的其他三个孩子,他们的结局或许还不如四哥柴宗训。因为柴宗训曾登基为帝,这三个兄弟的字辈都得改掉。其中,老六柴熙谨明确记载在乾德二年早早夭折,被赵匡胤追封为晋王。而老五柴熙让和老七柴熙诲,更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史书记载他们失踪了,不知去向。北宋文学家王巩在《随手杂录》中记载,柴熙让被赵匡胤过继给潘美,改名潘惟吉,柴熙诲则被过继给越国公卢琰。若此记载属实,他们过继他人后,相关记载自然与柴家无关了。从官方角度来看,作为赵匡胤曾经的君主,柴荣一家在宋太祖时期就已近乎断了香火,可谓是已经断子绝孙了。
不知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此后宋代的皇帝们似乎开始莫名地面临子嗣问题。尤其是宋仁宗时期,仁宗皇帝所生的三个儿子全部挂了。当时,仁宗皇帝曾与大臣们私下探讨,大宋究竟为何会如此,大臣们一番商议后,似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认为这都是太祖当年抢了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还断了柴荣的香火,如今报应到了仁宗头上。
仁宗听后,虽觉得这话难听,但仔细想想,似乎也有几分道理。毕竟太祖的行为是一回事,自己没有儿子又是另一回事。为了能顺利生下儿子延续香火,宋仁宗嘉祐五年下诏,让相关部门仔细查阅柴家的族谱,看看还有哪些在世的后人,找到后赶紧上报。
可见,年过半百的宋仁宗当时是真的着急了,连柴家人都指望上了,希望借此解决自己继承人的问题。没想到,相关部门一查,还真找到了一个,此人叫柴咏。理论上来说,柴咏应属柴荣的子侄辈。由于柴荣被过继给郭威,严格来讲,柴荣已不算柴家人,他的父亲柴守礼此后也不再与他以父子相称。柴荣虽绝嗣了,但柴守礼的其他子孙还在。宋仁宗让人查阅柴家族谱时,便找到了柴守礼的孙子柴咏。说实话,柴咏和柴荣虽同为柴守礼的后人,但并非直系亲属。可宋仁宗已顾不上这些了,能尽快生下儿子才是当务之急,于是将柴咏封为崇义公。至此,柴家在宋朝官方那里才总算有了一个世袭的爵位,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
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宋仁宗找错了人,把并非柴荣直系后人的柴咏当作柴荣后人封爵,导致此后仁宗依旧没有儿子。无奈之下,宋仁宗只能将亲弟弟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赵宗实过继为嗣子,这个被过继来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也正是因为这一次过继,宋朝在宋英宗时期爆发了类似后来明世宗嘉靖皇帝初年 “大礼议” 那样的朝堂争论,即关于谁才是皇帝亲生父亲的激烈争议。
此后,从北宋到南宋,宋代皇帝普遍面临子嗣问题,过继宗室子弟为子成为宋皇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