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将五代十国比作一个职场环境,柴荣无疑是那位独揽“满勤奖、年度优秀员工称号以及董事长接班人资格”的全能高手。
这位31岁仍在江陵街市贩卖茶叶的中年男子,绝未料到三年后他将身披龙袍,更未曾设想,千年之后,他还能够获得欧阳修的高度赞誉,被赞为“雄才大略的贤明君主”。
他的崛起之路犹如奇幻故事。本为后周奠基者郭威的义子,不料郭威一家遭逢不幸,被上司(后汉皇帝)悉数诛灭,于是只能将帝国的重担(皇位)托付给这位历经风雨、既卖伞又贩茶、还曾修缮《资治通鉴》初级课程的全能型劳动者。
就职首日,他便设立了自己的业绩指标:“用十年时间开拓疆土,再用十年养育百姓,接着十年实现天下太平。”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仅用了六年,他便近乎完成了九成的任务,这样的效率,若置于当下,定能让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周总结中自愧不如。
初登皇位的柴荣,犹如一位跨越时空降临古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师。闻悉军中有懈怠职守者(即临阵退缩),他当即颁布了“五代以来最严惩处”——在全体将士面前,毅然决然地处决了七十余名将领,此举令身为禁军指挥使的石守信(未来的宋太祖)惊恐万分,以至于深夜仍在苦读《军纪规章》。
然而,当他目睹百姓为缴纳"五险一金"(税费)而困窘时,他便化身为体贴的长者,不仅推行了"减税激励措施",还创新了"七天内自由退换"的政策,允许农民开垦的土地,在三年内若不满意即可无条件交还。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前朝遗老”的态度。当宰相冯道劝阻他亲自出征时,柴荣并未效仿其他帝王大兴文字之狱,而是凭借实战成果予以有力回应:在高平之战中,他率领两万非正规军,将四万北汉精锐打得溃不成军。此役过后,五代十国的职场暗规则被彻底颠覆,众老板皆顿悟,再精美的PPT演示,也比不上亲临一线干出一番实绩。
柴荣的待办事项清单若置于今日,定会让投资人们瞠目结舌。
军事变革:将警卫部队(禁军)重塑为精锐部队(殿前军),随后赵匡胤正是率领这支队伍发动了“陈桥驿兵变”。
2. 经济革新举措:推行寺庙人员精简政策,促使约六万名僧尼重返世俗生活,此举即刻推动了GDP的大幅增长。
3. 法律革新:取缔“雇主肆意解雇”条款(即官员滥用私刑),推行《大周刑律统类》,该法典后为宋朝所借鉴并复制为《宋刑统》,沿用了长达三百余载。
4. 文化推广:我亲自向王朴发送微信信息:“请为我创作一首能够传颂千古的主题曲!”于是,便有了奠定宋词基石的《正乐》之作。
最为豪迈之举莫过于面对契丹时的策略。众人面对游牧民族往往心生畏惧,而他却率领军队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荒野大镖客》,仅用三月便收复了三关十七县,令契丹惊慌失措,连夜更改QQ签名为:“此人极度危险,请勿招惹”。
查阅柴荣的日程安排,即便是现今的职场人士见了也不禁要惊呼并想要报警。
三更时分审阅奏章(五代十国之深夜愁绪),卯时初刻田间巡视(亲量稻禾之间距);未时正刻督造工地(关注汴京城墙修筑);戌时之际军事布局(沙盘之上演练契丹模型)……
史籍载明其“大小事务皆亲自裁断”,就连赵匡胤也忍不住谏言:“主公如此,恐将劳心劳力至极啊!”未料此言竟成预言,年仅39岁的柴荣在北伐契丹的征途上骤然呕血,临终之时手中仍紧握幽云十六州的地图,情景恍若编程者毙命于代码之前。
柴荣的骤然离世,犹如中国式的《进击的巨人》收尾。
倘若他能延寿十载,或许能超前三世纪圆满“燕云十六州之征”。
倘若他未曾将赵匡胤这位“忘恩负义之人”纳入麾下,后周王朝的辉煌或许能够延续百年之久。
倘若他的《三十年规划》未曾中断,宋朝或许根本不会背负上“积贫积弱”的枷锁……
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位亲手缔造了五代时期最强军队的英雄,逝世后,其所有装备竟被赵匡胤悉数占有。宋朝沿用了他所著的《大周刑统》,安居在他精心改造的汴京城中,依赖着他一手训练的禁军,然而,无人能再续写他的传奇。
柴荣之所以能赢得近乎神祇般的声誉,在于他完美地契合了古今职场人士心中的所有期待。对于上司(百姓)而言,他是那位慷慨解囊而不空谈理想的杰出领袖;对于下属(大臣)来说,他是一位奖惩严明、如同严师般的指导者;而对于竞争对手(割据政权)来说,他则是那个无所不能、轻松攻克难关的游戏高手。
即便是他的英年早逝,也化作了最触动心弦的感人之处,恰似科比永远定格在28岁的辉煌。柴荣仅用了六年光阴,便在历史的长河中划下了最为璀璨的轨迹。下次当你叹息“工作艰辛”之时,不妨忆起那位白日征战、夜晚耕作、周末仍要拟定治国方略的帝王,毕竟他以生命践行了:“唯有不懈奋斗,方能让遗憾无从追赶。”
依据《旧五代史》、《资治通鉴》、《新五代史》等史料及当代学术研究成果,文中历史细节得以呈现,同时,为提升阅读体验,部分场景经过了合理的艺术加工:(人名、诗词与引用内容保持不变)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被《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与《新五代史》详细记载的岁月,以及当代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共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文中,我们尝试着在不改变史实核心的基础上,对某些场景进行了适度的演绎,以期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名依旧鲜活,如星辰般璀璨;诗词依然动人,传颂着千古情思;引用的史籍片段,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