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宋朝皇帝有一堆名字呢?宋朝皇帝的名字,就跟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似的,莫名其妙地不断加码。以前,一个字就能当谥号。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掌权后,大幅增加谥号字数。他们给李渊、李世民上的谥号,又长又和以往风格不同。这夫妻俩还爱换年号,就像爱换情侣头像的小年轻,一年恨不得换三次,把老百姓计时都弄乱了。
宋朝皇帝在名字这事上,也犯了类似毛病。查宋朝皇帝的百度百科,会发现几乎每代宋朝皇帝都有一大串别名。就说宋太宗,他原名赵匡义,和哥哥赵匡胤同属 “匡” 字辈。为避赵匡胤名讳,他改名赵光义,人们也常这么叫他。而他正式名字是赵炅。这么一来,宋太宗一人就有三个名字。从他这儿开始,宋朝皇帝爱改名字的毛病就收不住了。
至道元年,宋太宗打算立三儿子赵元侃为太子。太子一立,改名字的“瘾”就犯了,赵元侃被改成赵恒。其实,赵恒原本叫赵德昌。宋太祖那一辈人是 “匡” 字辈,他两个弟弟叫赵匡义、赵匡美。下一辈用“德”字辈,像宋太祖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宋太宗儿子赵德崇、赵德明;赵匡美儿子赵德恭。赵恒同辈分,最初名字带“德”字,却被父亲接连改了三次。就这样,宋真宗和他父亲一样,有了一堆别名。
此后,宋朝历代皇帝纷纷效仿。宋仁宗原名赵受益,后改名赵祯;宋英宗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神宗原名赵仲针,后改成赵顼;宋哲宗原名赵佣,后改成赵煦。最离谱的是宋孝宗,前后一共被起了5个名字。这么频繁改名字,在宋朝,光看宗室名字根本分不清谁和谁是同一辈分。
宋朝皇帝热衷改名字,一开始是为了避讳。拿宋太宗来说,为避哥哥赵匡胤的“匡”字,他改名赵光义,还把弟弟赵匡美改成赵廷美。他给儿子赵德昌改名,也是为方便民间避讳,毕竟“德”是常用字。但改一次就够了,改这么多次,实在多余,就像军事不行,却在文化细枝末节上瞎折腾。
除了避讳,还有个原因,宋朝皇帝经常绝嗣。北宋历史上,皇帝绝嗣至少两次。南宋从开国皇帝赵构开始,往后皇帝大多绝嗣,没有嫡系继承人。没办法,只能从宗室挑养子,还得给养子改名。从此,宋朝皇帝们的名字就像李治夫妇的年号,让人记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