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Wallace
2025 年 3 月 24 日晚,比亚迪「毫不意外」地,交出了又一份「史上最强」的年度财报。
2024 年,比亚迪的年度营收达 7771 亿元,既是首次突破 7000 亿元大关,也首次超越了特斯拉(汇率换算后营收为 7022 亿元)。
2024 年营收同比上涨 29.02% 的表现已非常惊艳,难得的是,比亚迪的归母净利润增长达 34%,来到 402.54 亿元。
同时,净利润率从 2023 年的 4.99% 提升至 5.18%,放眼全球、横向比较全球各大车企,都处于上游水准。
营收、利润双双提升,足以证明由比亚迪成为了 2024 年「价格战」,和中国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进入 2025 年后,可以见到比亚迪有意跳脱出去年的「价格战」思维,希望依靠更高的护城河来扩大领先优势。「全民智驾」「兆瓦快充」……比亚迪在 2025 年打出的,是「技术大招」。
基于这样的现状,再回头看比亚迪的 2024 年财报,不难从字里行间见到一个关键词:底气。
出色的业绩,便是比亚迪在 2025 年切换打法的底气。
一骑绝尘
比亚迪创造历史的营收和利润表现,建立在大幅上涨的汽车销量上。
2024 年,比亚迪全球共售出 427 万辆新车,同比增长达 41%。分析师预测,2025 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还将提升 23% 来到 524 万辆;比亚迪的官方数字,则是「500 万~600 万辆」之间。
按市场区域划分,中国依然是比亚迪最重要的核心市场,全年销量为 384 万辆;海外市场销量为 41.7 万辆,同比增加 80%。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有不小提升,达 8500 元;2023 年,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为 8000 元。
「价格战」始终让比亚迪受到一定的影响,单车均价从 2023 年的 15 万元,进一步下降至 2024 年的 14.5 万元。均价降低、净利润却提升,不难看出比亚迪在供应链降本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2024 年底,一封大意为「比亚迪要求供应链主动降价」的邮件截图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实际上,要求上游供应链主动降本是行业惯例,但比亚迪能够「榨干成本」,更多的原因在于绝大部分零部件的自研自产。
关键的「三电」零部件、功率半导体和平台架构均为比亚迪自研。 发布「兆瓦闪充」技术时比亚迪便强调,因为 1200V SiC 为比亚迪自研,所以「1000kW 充电」技术短时间内只有比亚迪能实现。
「除了轮胎和玻璃,其他的零部件均为自研」 ——这句戏称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反映了比亚迪车型自研比例之高。
而且,比亚迪庞大的销量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通过大规模量产来摊薄研发、制造成本。
在降本增效的作用下,2024 年比亚迪的汽车毛利率达到 22.31%,同比提升 1.29%;整体毛利率达 19%,远好于理想、小米等新势力车企。
最终这一系列的利好指标,比如「卖得好」「利润高」等等,指向了一个结果:比亚迪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赚钱的几家车企之一;在新能源车企领域,表现不虚特斯拉。
2024 年,比亚迪的现金储备约为 1549.37 亿元。即使比亚迪的年研发投入达到 541 亿元,如此现金储备,足以保证比亚迪能迅速响应技术潮流。
「充盈的现金储备为我们每一次业务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王传福所言非虚。
水面之下
不过,在交出「史上最强」财报、市值也来到万亿元人民币之后,比亚迪能否继续保持狂奔的势头,同样令人关注。
回顾 2024 年,比亚迪的表现自然并非「十全十美」,潜在在水面之下的,还有一些需要补足或者重视的地方。
高端失速
「高端化」是比亚迪自 2022 年重新发布腾势(参数丨图片)品牌、2023 年重新规划品牌矩阵以来的重点方向,但截至 2024 年底,其高端化战略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仍有一段距离。
其中的一个数据上面提到,比亚迪 2024 年的单车均价相比 2023 年还下滑了 5000 元,而历史峰值在 2022 年——当时的比亚迪,单车均价曾一度接近 18 万元,超过了大众、丰田等车企。
单车均价下降但单车净利润提升,这是比亚迪的本事;反映的问题是,比亚迪高端车型的表现未必有想象中那么理想。
据数据统计,2024 年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腾势销售了 12.6 万辆新车、仰望为 7454 辆、方程豹 5.6 万辆,三大品牌合共 19 万辆。计算下来,「高端品牌」的销量,只占到了比亚迪总销量的 5%。
作为对比,鸿蒙智行去年全年售出 44.5 万辆、理想售出超 50 万辆,且单车均价分别为 35 万元(鸿蒙智行官方口径)和 27.7 万元(基于理想财报数据计算)。
但同时,比亚迪在上述「高端品牌」上也做了一些部署,只是收效不如预期。
腾势推出了全新设计的轿车产品「Z9」,配以「易三方」底盘、「天神之眼」智驾能力等,希望成为 30~40 万元级的 C 级轿车标杆。
方程豹这边,虽还是以豹 5、豹 8 两款产品为主力,但在豹 8 上引入了华为的乾崑 ADS 3.0 智驾,借以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仰望这边,也有新车型 U7 面世,已于 2024 年 11 月启动预售。
定位「百万品牌」的仰望销量一般可以理解,但腾势、方程豹的销量表现,显然是让比亚迪高端化受阻的关键所在。
2025 年,腾势将推出 40 万元级的中大型 SUV N9,方程豹这边会推出紧凑级 SUV 钛3。冲击高端显然会成为比亚迪的重要战略之一,但成效如何,仍有待观察。
追逐技术
在关键技术,比如「智驾」等领域的追逐中,比亚迪在 2024 年并不处于上风。
诚然,比亚迪早在 2023 年便发布了「天神之眼」智驾体系,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在腾势品牌的部分车型上落地;同时,天神之眼智驾跟不上同期头部智驾体系的节奏,在「有图切换无图」「全国都能开」和「端到端」这些重点节点上,均慢人一步。
另一方面,比亚迪的技术研发和落地,在匹配上也存在问题。
曾有传闻指,比亚迪针对智驾在自研芯片和配套算法,其中自研芯片进展未知;至于自研算法,则是指已切换至基础、低阶算法,而高阶智驾则联手合作伙伴实现上车。
从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是,比亚迪部分技术的「研发-落地」链条可能过长,或遭遇一些困难而让落地时间不可控。而另一种可能性则是,比亚迪内部对技术走向形势出现了误判,低估了「智驾」的市场重要性。
纯电动车领域,比亚迪的电池、电机和底盘技术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尤其是「云辇」系列底盘有着相当高的用户知名度。
但论补能技术,唯一的亮点「双枪充电」早前仅有腾势和仰望两个品牌使用,不像其他的纯电动车企那样有「高压快充」和「换电」作为「杀手锏」,显得竞争力不够突出。
正因为如此,比亚迪在 2025 年春节后推出「全民智驾」和「兆瓦闪充」的技术体系,被认为是「将短板扭转为长板」的操作。
综合来看,2024 年比亚迪的确凭借 DM 5.0 技术为行业带来不少看点,但在讨论热度更高的智能化、补能相关技术上,未取得较大突破也是事实。
出海挑战
比亚迪在 2024 年里需要的提升的部分是出海的表现,严格来说这并非「不足」,而是「要做得更好」。
2025 年,比亚迪将出海销量定在 80 万辆,相比 2024 年有着近乎 100% 的增长要求 。目前比亚迪的海外版图几乎遍布全球,亚洲、欧洲、美洲均有其身影。
比亚迪的海外战略在 2024 年出现了显著变化,除了联手海外经销商出售车辆外,也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满足当地法律法规要求,和降低成本。
具体来看,比亚迪泰国工厂已于 2024 年 7 月竣工且投产,巴西工厂已启动建设;计划中的工厂还包括匈牙利工厂(2025 年 10 月投产)、土耳其工厂(2026 年 3 月投产)、德国第三工厂、印尼工厂等。
凭借海鸥、海豚、海豹、宋、汉等车型矩阵,比亚迪已经在 2025 年的前两个月超越奇瑞,成为出口销量第一的中国品牌。而长远来看,随着「出海」成为中国车企的另一个侧重点,比亚迪在海外面临的挑战只多不少。
李斌明确 2025 是蔚来的「海外大年」,极氪、小鹏等新势力品牌也明确表示要加速布局海外。尤其在欧洲市场,等待比亚迪的,会是一场恶战。
主动求变
回过头来看,头部的新能源车车企纷纷交出「史上最强」年报,在营收、销量等多方面攀上新高峰,离不开两个核心原因。
一方面,是抓住了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历史机遇,成为在风口上飞舞的「猪」。
另一方面,是基于「马太效应」的市场规律,头部车企不断蚕食腰部、尾部品牌的市场份额,以壮大自己的基本盘。
如此市场大环境,「利」的一面不必多言,自然是某些车企的脱颖而出;而「弊」的一面则是,市场进入饱和状态、活力相对下降,车企再想复现过往的快速增长,难度变高。
简单形容则是,「过去的常识」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可能会行不通。
还是以比亚迪为例,2024 年主要依靠「价格战」和供应链降本等手段,取得了销量规模、营收规模和利润上的「三赢」。但显然来到 2025 年后,他们并未照搬 2024 年的战略,而是希望「占领技术高低」,再转化为销量。
这种变化说明,照搬「价格战」,很可能无法让他们实现 2025 年的销量目标。
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见到了比亚迪对于「新增长点」的积极探索:2025 开年便连开数场发布会,加大力度宣传「全面智驾」「兆瓦闪充」等技术体系。
本质上,比亚迪最核心的诉求还是摆脱「低价标签」,取而代之的,是「技术领先」「高端」等品牌形象。
不难预测,在接下来的 9 个月里,比亚迪还会继续发布更多的「核心技术」,且会集中落地在腾势、方程豹和仰望三大品牌上。
最终问题则是,比亚迪此时此刻是站在「山腰」上,仍有增长空间、能完成 2025 年度目标;还是已经站到「山顶」上——往后走都只是下坡,无法复刻自己在 2024 年的「最强表现」。
就 1、2 月的销量表现来看,比亚迪同比有不小的增长,其中 1 月增长约 47.5% 来到 30 万辆,2 月则同比暴增 164%,来到 32 万辆。
然而看环比数据,比亚迪 1 月下降了 41.6%;2 月增长 7.4%。
三月的数据相当关键,是否增长、增长的幅度如何,会是比亚迪「全民智驾」战略成功的直接体现,也会是决定年度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更直接定性了,比亚迪是不是真的依靠「技术领先」,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商业市场没有「常胜将军」,有的只是敏锐、果断的「时代弄潮儿」。
它会是比亚迪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