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末,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一周实现8例,再次刷新本市捐献实现速度,累计实现704例捐献。这8位捐献者,有的是多年参与无偿献血,深知捐献救人的紧急和对患者的意义;有的是学生时代许下生命的诺言,如今义无反顾践行初心;有的是身为父母,能和患者家属感同身受;还有的是自己受过别人的帮助,也希望能有机会传递善良和温暖,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高度和温度。
是患者的幸运,更是他的一次髓缘和遂愿

今天,在家属和医护人员的陪同下,他们分别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红十字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顺利完成捐献,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当日就送达各患者所在医院准备移植。

朱布翰现就职于松江区应急管理局,2024年11月他为一名罹患噬血细胞综合症的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因病人免疫系统恢复缓慢,此次朱布翰将于3月25日在华山医院再次为该名患者捐献淋巴细胞。

今年年初朱布翰得知该名患者恢复欠佳,需要进行淋巴细胞回输时,他和家人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不假思索的毅然决定撸袖子就上,所以这段时间他一直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和运动锻炼,在顺利通过了捐献淋巴细胞前的各项检查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点燃了该名患者生的希望。


陈文斌上汽通用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员工今天在华山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2009年入库的他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入库的初心,在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时,第一时间就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积极配合血型符合和体检检测,确保了捐献流程的快速启动。如今能如愿捐献,他认为是患者的幸运,更是他的一次髓缘和遂愿。

陈焕东是华东理工大学学生,今天也在在华山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大二就读期间,陈焕东受同系学长王浩栋同学(上海市第528例捐献者)的事迹感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25年3月,他与患者配型成功,深知这份选择背后不仅是勇气,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珍重,所以他决定义无反顾捐献。他坦诚地和工作人员讲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不可怕,是科学与善良本心的结合,是平凡人也能创造的奇迹。


无独有偶,蔡强现就职于奉贤区海湾旅游区海墅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第一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2023年“5.8世界红十字日”,蔡强在区红十字会的宣传活动中了解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当时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说,为人父母他完全能体会对方患者父母的心情,如果孩子有需要,他一定会拼命。他自己寻找了很多资料,开导父母不要受电视剧的误导,和身为教师的爱人一起早早地就做好了捐献前的准备。在签署捐献同意书的时候,他说希望这个孩子一定要顶住,他一定会全力以赴。

市红十字会、团市委、浦东新区、徐汇区、松江区、青浦区、华东理工大学、上汽通用以及华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济医院等单位领导前往捐献现场为捐献者送去慰问和关心。


约200毫升的采集量就可以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生命

目前,我国约有400万名血液病患者,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人,儿童约占50%以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很多血液病患者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进行移植而失去生命。中华骨髓库在18-45周岁的适龄人群中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旨在扩大捐献知识知晓面,扩大社会对捐献事业的关注和参与面,为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1992年上海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社会宣传与志愿者征募工作,并在1996年实现了全国第一例捐献。2015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自主采集入库,通过线上申请,口腔黏膜样本自助采集并回收样本进行检测实现登记入库,目前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通过血液和口腔样本双渠道入库的省市。截止3月28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累计在库志愿者近19万人,实现捐献704例。

患者通过医院申请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的配型检索,寻找人类细胞抗原相匹配的供者。供患双方匹配相合的概率从几百到几万分之一,所以我们常说“世界那么大,只有你能救他”。捐献者经体检合格后,通过注射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通过外周血成分献血的方式采集,整个过程无损捐献者健康,大约200ML的采集量就可以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