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神兵天降,将“联合国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士气大盛,然而随着战线的拉长,我军的短板也暴露了出来,防空力量几乎为零,装备不足,补给难以运送至前线。
反观美军,装备精良,拥有制空权、制海权,虽然在前三次战役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那也是志愿军凭借出其不意,和美军的轻敌所致,随着李奇微接过重任后,他发现了志愿军的补给是最为明显的短板。
因为志愿军的补给不足,所以志愿军的攻势一般只能维持7天左右,一旦超出时间,就必须要进行休整,补充粮草,李奇微将其称为“礼拜攻势”,他根据志愿军的缺陷制定了所谓的“磁性战术”。
志愿军发起进攻,美军就撤退,凭借着摩托化部队,他们并不是迅速撤退,而是每天晚上撤退一定的距离,而这段距离正是志愿军一夜能够行军的距离,他们始终会和我军保持在一定的距离之内,我军只能靠着双腿追击,哪里能追到敌军,而敌军又在白天利用坦克、机枪等火力点组成环形工事,几乎没有重武器的志愿军,难以突破敌军防御,反而会付出巨大的伤亡。
眼看我军没有太大的进展,彭德怀决定命令志愿军撤至三八线休整,美军自然不会让我军如愿,于是开始追击,他们还开始学习我军的迂回穿插战术,由于美军的摩托化速度极快,再加上空中力量的支援,我军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甚至可能造成大规模部队被敌军包围。
第60军180师却因指挥失误,导致全师近半战士被俘,第12军、第27军的奋战,终于突出重围,而后第63军在铁原拼死血战,终于挡住了敌军的猛扑,第五次战役的失利,是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惨痛的教训。
于是我军从运动战逐渐转变为阵地战,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美军轰炸造成的伤亡,志愿军在“三八线”开始不停地挖防空洞,然后连接起来,形成坑道工事,并且越挖越深,敌军的重炮打在我军阵地上,也丝毫不会影响在坑道底下休息的战士。
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我军汽车兵都学会了夜间开车不开车灯的技术,美国空军虽然经常进行侦察,但是始终寻找不到在夜间飞驰的汽车,因此补给完全可以补充到阵地中的志愿军战士,战士们再也不用过那种缺衣少粮的日子了。
再加苏联向志愿军出售了大量苏式装备,致使我军的火力方面与美军拉近了很多,志愿军实力大增,反观当初我军仅仅凭借着“万国牌”的劣势兵器,就能与美军抗衡,现在的武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补给也可以供给前线作战,美军虽然组织了多次进攻,但都无法从志愿军手中抢夺阵地,反而付出了更大的伤亡。
抗美援朝战争末期,志愿军发动夏季反击战役,志愿军第69军以3个团的兵力向座首洞南山阵地发起进攻,经过炮火覆盖后,600团仅用10分钟攻占敌军核心阵地,而这被“联合国军”称作“模范阵地、京畿堡垒”的阵地,也被志愿军仅用1个多小时全部攻占。
美军不得不正视志愿军的战斗力,再加上美国的战略重点还是在欧洲与苏联抗衡,所以无法抽出全部力量,最终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哈里逊将军在《停战协定》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在“联合国军”总司令官克拉克将军也无奈在上面签字,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克拉克说道:“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