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军事杂志《尖端科技》2004年第9期刊登署名阮哲仁的《1979年中越大战研究(二)高平会战》,其内容瑕瑜互见。笔者根据掌握的解放军战史资料,对其文章进行点评,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越南北部之高平省,邻接大陆广西省,周边高山环绕,山势走向西北部陡峭,东南部低缓,群山高度在500至1500米之间,山谷险峻,溪水湍急,原始森林不见天日,早晚浓雾弥漫闻声而不见人;草丛树根,毒蛇盘踞,毒蚊毒虫吸血蚂蟥成群出没;公路少路况差,大多数是盘转迷惘的小径,行进困难,不适合大部队运动。
高平河为高平之主要河流,自西北奔向东南,然后于水口关附近流入巴望河,每年4至10月为雨季,河水流速快,高涨浑浊,形成部队运动障碍,其余月份有渡河点可供选择。
【点评:平江由西北向东南,献河由西南向东北,在高平市西北汇合,迂回南流,经过复和注入我国左江。上述两条河流在高平市切断三处公路,因此建有平江、献河铁桥、水泥桥三座,连接3号和4号公路。】
高平省省会高平市,位于河内以北200公里,广西龙邦以南30公里,越南北部3号、4号、166号公路于此交汇;从高平向北可通往广西,向南可通往河内,为越南北部交通枢纽;高平外有险峻群山屏障,内有北扣河、盘江,分东、北、西三面环城,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高平周边之重要城镇为东溪、广渊、茶灵、朔江、重庆等地,越军在各城镇附近各重要高地,均充分利用岩石洞穴、难以攀登之峭壁,设置障碍,构筑工事,挖掘战壕、交通壕,进驻有现代化之火炮、反战车飞弹部队,形成坚强之防御阵地。
【点评:高平市以东地区为山岳丛林地形,山峰高度多数在400米以上,除了高平、复和、东溪、七溪等城镇附近为土山之外,其余多为石山。这里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天然石洞、岩缝很多,丛林茂密,道路稀少,仅有3号公路从我国水口经复和、广渊、高平通往太原、河内和4号公路从芒街连接七溪、东溪至高平,其余均为乡村土路和山间小路。
道路沿着山脚、河边、峡谷穿行,桥梁涵洞多,路面狭窄,坡度较大,路况较差,路旁沟深壁陡,沿途隘口较多。气候多变,雨绵雾浓,白天和晚上、晴天和雨天温差较大。高平市四面环山,平江绕经市区流向东南,3号、4号公路经该市通往越南北部各边境城镇及内地,是越北的战略要地。
高平市东南方向的东溪是越北边境要点、4号公路从这里北至高平,南往七溪,并有乡村土路与复和以及我国布局相通。嫩金山口的弄梅隧道紧扼4号公路,地势十分险要,是东溪通往高平的咽喉,整个地形易守难攻。】
解放军进攻高平,投入第41军(辖121、122、123三个师),第42军(辖124、125、126三个师),第54军(辖160、162两个师),第20军之第58师,炮兵第1师,独立战车第10团,广州军区工程兵舟桥团,25个民兵大队,120个民工支援中队,总共投入185500人。
【点评:高平战役是整个对越作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解放军投入兵力最多的主战场。战役发起时,高平省战场共有41军、42军和43军129师7个师,占广西方向13个参战陆军师的53.8%,占全线22个参战陆军师的31.8%。随着战役进程,广州军区前指陆续抽调战役预备队武汉军区54军162师和160师、20军58师、成都军区50军150师投入作战,使参加高平战役的陆军师达到11个,占广西方向19个参战陆军师的57.8%,占东西两线29个参战陆军师的37.9%。连同兵种部队,参战总兵力为18万人左右。】
越军以346师为防御主力,另有独立123团、地方自卫第567团、751团、851团,炮兵第15、23团等部队,使用兵力约42000人。
【点评:高平战区的越军包括:1个步兵师(第一军区步兵第346师,师长黄便山、政委黄越龙。下辖步兵第246团、第677团、第851团、炮兵第188团)近万人、2个省独立团(高平省队567团、谅山省队199团)约4000人、8个县独立营和特工45营约3000余人、11个武装公安屯约1000人。以上越军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加起来,总兵力在18000人左右。再加上民军,其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4万人。步兵第123团是谅山省军事指挥部下辖部队,驻扎在禄平县以北地区。】
解放军为部队扩编需求,选择调整适任人员,将新、老、强、弱作适度调配,要做到“配好领导班子”。营长由师政委提名,连长由团政治处提名。提名前,党委书记在各营连召开“全员交心会”,听取官兵意见,然后发布人事命令。
排长由连党支部提名后,召集班长与资深战士召开“人事座谈会”,大家提供意见后决定,各战斗勤务支援、后勤支援、科技专业部队,需经过上一级业务督导单位与本单位水平较高资深干部同意。这样的选拔方式,目的在使任职干部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可以“弥补上级领导对干部了解不深,并防止以个人好恶、亲疏选拔干部之不良倾向”。
【点评:干部任免权限在部队各级党委,既不在政委个人,也不在政治机关。为了适应作战需要,权限作了适当下放,正师职干部由军区党委任免、正团职干部由军党委任免、正营职干部由师党委任免、正连职干部由团党委任免、排职干部由营党委任免。】
在侦察方面,解放军先期派遣经挑选之精干侦察官兵,2至3人为一组,配合熟悉越语人员,化身贩夫走卒,分路潜入作战地区,以摄影、记录、测绘之方式,对越军实施侦察,并冒充作战地区华人亲友,借探访、晤谈、拜会时机,收集相关情报资料。另对排长、班长实施昼夜间抵近侦察训练,并拨发侦察用装备。
【点评:以歼敌最多的55军为例,该部在边境一线开设了24个观察所,实施昼夜观察,发现了敌炮兵阵地、支撑点、观察所等20多个重要目标,查明了当面之敌公安屯、基本阵地和副防御设施的大体位置,掌握了第一线敌人的活动规律。163师组织的观察所和侦察分队抵近观察,发现了各种火力点312个,炮兵阵地14个,火炮24门,指挥,观察所6个,屯兵点6个,为师首长定下决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战斗过程中,军、师、团开设的观察所及时前推,炮兵有11个前观随第一梯队营连行动,及时地掌握了战场上敌情的变化。
我国有些边民在越南抗法、抗美期间,曾经去越南参加过修路、打洞等活动,被驱赶回国的华侨中,有些在越南生活了几十年,他们对越南比较熟悉。为更好地搜集敌情资料,各级司令部专门组成调查组走访归侨、边民上千人,获取了一些重要资料。如宁明县华侨农场有一归侨,曾担任过谅山省副省长的秘书、谅山市机械科长,调查组走访时,他详细地提供了谅山市的军事设施、军营、省府、洞库、机场、大桥、电厂等重要目标的位置。调查组将得来的情况绘制成略图,上报军区,下发连队。特别是在搞不清当面之敌具体番号时,通过一个华侨反映他在被驱赶时和3师一名军官同坐一列火车证实了同登、谅山地区之敌为越军第3师。】
解放军在战前准备期间,重视发扬传统的军事民主,要求参战官兵对可能发生的战场状况,诸如:领导阵亡、粮弹不继、通讯中断、遇敌伏击、身陷雷区、战友负伤、道路桥梁无法通行等,研讨如何解决,由党员带头,以班排做分组讨论,连级做总结,并编成小册子随身携带,并加强一兵多能训练,战斗中随时能“顶得上、接下手”。
【点评:以战绩第一的55军为例,在接受攻打同登任务之后,各级都给战士讲清打同登的意义、越军作战特点、地形条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多次组织班以上干部骨干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然后以班排为单位,结合各自的具体任务,提问题,出主意,论战法,搞演练。干部战士围绕山地攻坚中射击、爆破、攀登、运输等方面的问题,献计献策。对担任主要任务的营连,师团领导亲自和连排长一起,一个班、一个排的研究动作,并让每个战士都知道。还针对越军副防御设施强的特点,发动群众,制作排雷绳锚、竹竿钩、竹制直列炸药筒、木制火箭简瞄准支架等。】
师、团、营级干部多次前往边境,侦察战斗责任区地形特征,并在现地研究攻击行动方案,报请上级核定;并不断进行沙盘推演,要求干部“摆任务、论战法、提困难、想办法”,选择相似地形,进行“实兵战术合练”,而为了避免部队在高山密林和地形复杂地区迷路,对班长以上都施以“识图用图”训练,并培养“识图用图骨干”。
各级部队根据任务,分别实施突击、攻坚、穿插、奔袭、阻击等训练,干部需充分了解打支撑点、打山谷口、攻岩洞、反伏击,步兵、炮兵、战车协同作战,山地行军、山地射击、投手榴弹、爆破、排除障碍、战场互救等战技训练,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点评:以“攻坚老虎”128师为例,该部在1月5日至2月10日的36天集结时间里,进行了24至26天军事训练。步兵分队射击训练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了2至3次山地射击;战术方面完成了单兵至连课目和排、连实弹战术演习,还普遍进行了爆破、埋排雷、强渡江河等训练,组织了3次步炮实弹战术演练。
各专业分队重点突击本专业训练,炮兵分队完成单炮射击和连、营、团展开;师防化科为步兵连培养了喷火手142名,并和卫生科分片对全师进行了“三防”和战场自救互救训练;通信科为连队培训报务员325名。各团和专业分队还分别对连排干部进行短期集训,提高识图用图和本级战术指挥能力。师团机关重点研究越军作战特点和作战地区的地形,进行了一次带通信工具的实地演习。】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