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注意了,再过不久,你家娃的课表可能要加上一门“AI必修课”。
前段时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
通知强调,要统筹推进中小学和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发展,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图源网络
而北京作为全国教育的风向标,政策落地向来是非常迅速的。
通知发布后,今年3月北京开始带头。凌晨,北京市教委发布文件《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
提出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
得知这一消息,家长们有大力支持的:
图源网络
也有怀有疑虑的:
图源网络
今天方老师就和大家聊聊家长们关心的,如今中小学AI教育最新进展如何?对孩子们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文后还有家长带孩子在家学AI的实操指南,建议直接收藏~
1
“AI教育”遍地开花
北京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首先从课程分层设计上就可见一斑。
构建小初高三级进阶课程体系:
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
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
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广东省不少重点中小学也正在大力推行“AI+教育”课程模式,构建小初高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学习路径,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
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意识和学习兴趣,启蒙他们的图形化编程、智能搭建能力,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
中学阶段,则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并强化应用,重点教授Python编程、机器人编程,并将人工智能与物理、数学、艺术等学科有机融合;
高中阶段,则开设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像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开源硬件与创意搭建、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等。
而这些地区的最新实践,只是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加入人工智能教育的行列,结合本地特色和学校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 AI 教育模式。
且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回顾近年来我国发布的相关教育政策,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早已现出端倪:
2017 年,小学课科学课首次提前到1年级,紧随其后人工智能被划入高中新课标。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2019-2020 年期间,我国持续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2021 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2022 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信息技术”调整为“信息科技”,将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2023 年《关于推荐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更加注重与多学科融合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
早在2023浙江数字教育大会上,杭州已经将人工智能列为浙江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中小学科学、数学等学科,都将大篇幅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内容。
2020年9月开始,浙江便将三到九年级信息技术课同步替换新器材。其中,八年级新增Python课程内容。新高一信息技术编程语言由VB替换为Python,大数据、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算法,按照教材规划五六年级开始接触。
2020年初,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启动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涉及96所中小学和2所基地,当年覆盖全区3万余名学生。
如今回过头看,无论是戴着鞋套进入学校电脑房上计算机基础课,还是后来上编程课,到现在上人工智能必修课:
或许正是因为浙江中小学对孩子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所以在无形中奠定了如今“杭州六小龙”等多家创新企业发展的基础。
而不仅是浙江,北京、广州、深圳、武汉、西安、湖南、山东等省份都一直在积极响应。
被誉为人类里程碑的AI时代,可能早在中小学生课堂上悄然拉开帷幕。
2
家长必看:带娃学AI干货
随着AI的火爆,越来越多父母关注到了AI,也在琢磨怎么才能带着娃学AI。
今天,方老师就给各位家长分享一些教孩子学AI的干货~
NO.1
AI使用三步走
步骤一:给AI一点儿“前情提要”
AI对于提问者一无所知,所以必须要先告诉AI问题的前因后果。
AI就像刚转学的新同学,你得先告诉它“班级规则”。
比如想让AI帮你设计家庭野餐方案,别光说“帮我安排下”,得先交代关键信息:
家里有几个人、谁过敏、附近公园有没有烧烤区……背景越详细,AI越能输出靠谱方案!
步骤二:复杂的任务要“一步步来”
目前,大多数AI的工作机制是按照信息关系生成内容,但它本身并不“理解”内容。
有些人用完AI之后会吐槽“AI是人工智障”。
实际上,很多人一上来就让AI尝试“造火箭”,这实在是太难为AI了!
所以,在向AI发出指令时,要让AI分步骤,加入思考,逐步得到答案。
比如让AI帮娃设计科学实验,可以要求它先列出材料清单,再写操作步骤,最后预测实验结果。
如果AI直接甩结论,记得喊它“回去重写”!
步骤三:给AI一个“名分”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而想要AI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得先明确告诉它自己的岗位职责。
比如让AI辅导数学作业,别只说“帮我看看错题”,得发指令:“请扮演小学数学老师,用三年级能听懂的话讲解鸡兔同笼问题。”
这样,AI才会把生成能力集中在家教老师这一个细分场景下,给出细致靠谱的“教学式”解答。
NO.2
家长带孩子玩AI的三项注意
注意一:做孩子的“玩AI”搭子
目前各家AI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用门槛极低,但用好却非常难。
因此,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把AI真的用起来,那么必须自己也得参与到孩子用AI的过程中。
首先,家长得给孩子“打个样”,直观给孩子展示出使用AI的方法和窍门。
其次,只有与孩子一起使用AI,才能明白哪里会出问题,以及引导孩子正确提问。
注意二:目标要“小而具体”
别一上来就让孩子用AI“造火箭”,先让孩子试试一些“小而具体”的任务。
让孩子在用AI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有趣,而不是一上来就出难题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比如可以先给孩子一些关键词,让孩子用AI编睡前故事,要求必须包含“会飞的熊猫”和“隐身术冰淇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注意三:用AI偷懒得“胸有成竹”
不少家长都担心:孩子会用AI了,会不会用它在学习中偷懒呢?
说实话:还是会的。
但是,只要培养好孩子本身的认知和判断力,孩子也无法真的“躺着偷懒”。
比如一位博主分享,自己的孩子想让AI帮写几首诗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图源网络
结果AI给了几个结果都让孩子很不满意:要么不是小学生的风格,要么是七言律诗而不是现代诗。
为了让AI真的理解这个需求,孩子只得自己先做了几句现代诗,当做语料“喂”给AI,才获得了想要的结果。
所以AI的答案质量,取决于孩子本身的判断,只有让孩子“胸有成竹”,才能引导AI给出满意的答案。
3
AI教育,给孩子眺望未来的望远镜
早在几年前,顶级名校麻省理工MIT的官网就有这样一句话:
人工智能所能做到的每一件事,都潜藏着滥用和不平等蔓延的可能性。
要在六年内实现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我们还需要解决诸多困难和痛点。
AI教育普及的首要难点,就是设备覆盖不足。
据新华社报道,自2018年以来,国家累计建设升级了4.3w间智能教室,听起来很牛?
但换算成20w所中小学的体量,相当于每5所学校抢1间AI实验室!
AI教育普及还面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相比落后地区,部分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北上广深学生玩转机器人编程时,山区孩子可能连图形化编程界面都没摸过。
最要命的是,能够教孩子用好AI的师资力量也很匮乏。
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必须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特性,熟练掌握其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据界面新闻报道,全国中小学平均每校仅3名科创老师——注意!这3位可能是科学老师兼职无人机教学,也可能是计算机老师客串。
不过,改善也在路上。像北京这次就首创“百千种子计划”,3年培养100位名师+1000位骨干教师,通过“转岗培育+社会协同”填补师资缺口。
无论如何,这波AI教育浪潮已势不可挡。
它或许不能立刻填平鸿沟,却给了每个孩子眺望未来的望远镜。
让孩子在利用AI探索未知的同时,主动探索更广袤的现实世界。
参考资料:
[1]京报网-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北京中小学秋季开学起开设AI通识课
[2]人民日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
[3]中国教育报-AI伴学,我们准备好了吗?
[4]萌芽研究所BUD-惊呆!广东省中小学悄悄在给这门课加码,教育升级来得太快太迅猛
[5]果壳亲子Guokr-我教10岁女儿学AI,却意外训练了她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