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村,有道头、碶头小地名,是北仑区柴桥街道下辖的行政村。由穿山、河南顾2个自然村组成,以驻地得名。



1949年8月为穿山乡二村,1956年3月称穿山高级社,1958年10月属柴桥公社山门管理区,1961年8月称穿山公社穿山大队,1970年4月称柴桥镇公社穿山大队,1983年10改为穿山村,2003年为柴桥街道穿山村。



元、明、清期间,先后有周、邹、楼、顾、丁、张6个姓氏之先辈到穿山定居。周姓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从鄞县迁入;邹姓始祖于明初(约1368)从无锡至穿山盐场任监官,后落籍定居;楼姓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从东阳县迁入;顾姓于明嘉靖(1522-1566)后期从大碶堍头迁入;丁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邻近的白峰迁入,先居田洋,后陆续迁至睦仁弄、丁家;张姓始祖于清顺治初(约1644)从鄞县宝幢迁入。



穿山村村委会



据村民介绍:原穿山碶就在大桥这里。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率民建造三孔碶;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里人刘环滨、刘环瑛,建穿山旱碶于老碶左。清光绪六年(1880)移于山麓,凿岩立柱,改建两门。1953年拆除老碶,凿开中间小山,新建七孔新碶。



2008年在原址东北四百米处新建十孔穿山碶。



王安石穿山碶纪念亭。



穿山村沿河一景



前大街路民居



前大街路民居,坐西北朝东南,现存建筑由正房(堂前)、厢房和东侧院组成。



东侧院落



前大街路





前大街路,街旁有一古井。



古井旁有一条小弄堂叫“羊井弄”,是不是这口古井叫“羊井”?



前大街路上老宅,据村民介绍,这房子原来是祠堂。





新周家民居



新周家民居,坐西北朝东南,由正房(堂前)和厢房组成。



厢房



新周家民居



荆堤路古民居,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后二进和厢房组成。



由前后二进和厢房组成的四合院。



荆堤路古民居,坐东北朝西南,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



第二个院落大门上的门额:“居仁由义”。



第二个院落,由大门、正房和厢房组成。



前明堂民居



前明堂民居,现存建筑由门楼、正房和厢房组成。



前明堂民居



后明堂



后明堂民居



后明堂民居,坐西北朝东南,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的三合院。



楼家弄民居



羊井弄民居



羊井弄民居



四份头民居



四份头民居,由影墙、门楼和前后二进组成。



四份头民居门楼



四份头民居



后大街路民居



后大街路民居



村中石窗





在村中拍照时,有村民告诉我,在芦江对岸的山上有一座“烽火台”,因时间还早,就上山去寻找。结果在山上方向搞错了,走到了东侧的山头上去了,寻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意外收获是找到了一座极其隐秘的碉堡,拍好碉堡照片后,换个方向继续寻找“烽火台”。



因这些山头已很久没人上去了,树林下全是密集的杂草和荆棘,根本没有可走的路。在山上转悠了近二个多小时,爬了好几个山头,手脚和衣裤都被棘破了还是没有找到,因时间关系,最后只能放弃。



下山时看到前方路旁隐约有一块牌子,走过去一看就是“烽火台”的文保牌。沿着“文保牌”边上一条小路,很快就找到了这座“烽火台”,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要夫”。其实按照我下山的路上去找“烽火台”并不难。主要是我搞错进了方向,走进了多年无人行走的树林中。



“穿山烽火台”,位于穿山村西北侧的炮台岗山顶。站在山顶能清楚地瞭望金塘水道、穿山港和大榭岛的敌情,据记载,该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



寻找“烽火台”时,意外的找到了一座碉堡,碉堡周边全被灌木和杂草遮住了。碉堡就在前面二米远的地方,站在这里根本看不到。



碉堡前面有很小的地方没有灌木和杂草。这个小洞是碉堡门,要弯着腰才能钻进去,右侧为射击孔。



这座碉堡很小,最多藏二、三个人。



因第一次去穿山村时,虽然意外的找到了上面这座小碉堡,但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碉堡。在写文章前找资料时,才知道还有穿山碉堡群。前几天到后所村走访后,又赶到穿山去寻找“碉堡群”。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两座碉堡。



我前面发现的小碉堡就在这碉堡后面的山上。



穿山碉堡群,位于穿山渡口东面和西北面,由渡口、大湾两座碉堡组成。碉堡群为1936年秋由宁波防守司令部根据《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构筑,均为钢筋混凝土重机枪掩体。大湾碉堡,地处大湾河入海口南,平面大致呈方形,前侧设有1个射击孔。



大湾碉堡



大湾碉堡内部

参考资料:《宁波市北仑区地名志》、《村中宣传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