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灌魂
申福建
到隆昌胡家镇抬眼一望,道路纵横交错,大小沟渠相连,块块稻田平整,稻花飘香,龙虾戏水,让你不得不感慨:这是一副稻虾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画卷!
隆昌与荣昌建成成渝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是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2021年,隆昌市荣获“中国西部鱼米之乡”称号。水是农业的命根子,水是鱼米之乡的基本支撑。对于曾经饱受干旱之苦的隆昌,水从哪里来?
“隆邑多陵阜而少平原,有涧溪而无川泽。”是的,隆昌地处浅丘,田多土少,主产水稻。境内没有大江大河,仅有小溪小流,年降雨量偏小且不均衡,导致十年九旱。虽“隆昌”的寓意是兴隆昌盛,但谁有本事种无水之田呢?
据清道光《隆昌县志》载,从清顺治到清嘉庆共干旱9次,其中有两次极度干旱:“乾隆三十年(1765),大旱,斗米制钱五百文。风丫口有白泥,滑腻,饥民取而食之。”“嘉庆十二年(1807),大旱,斗米八百文,民多饥死。”遭遇大旱,米价疯涨,老百姓吃白泥、被饿死,其状惨不忍睹。
民国时期,旱灾重重,最悲惨的是1936年至1937年夏的“丙子丁丑大旱”。据1936年《隆昌县志》载:“丙子大旱……至丁丑三月二十日后始雨……小春收成极欠,斗米四元余,贫民多掘泥糁食,河流干涸,井水枯竭,往往于十里以外求饮料。”1937年4月23日《渝济川公报》报道:“全县灾民达三十二万左右,占全县人口十之九强,每日饿死者平均占五十名上下。”旱魃肆虐、庄稼萎靡、人畜饥渴、掘泥为食、饿殍遍野,令人潸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隆昌人自力更生,建成柏林寺水库等中小型水利工程,抗旱能力大大增强,但遇到大天干,仍会出现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据《隆昌县志》1995年版载:“1959年到1971年,春旱8年,夏旱4年,伏旱8年。”12年中,几乎年年天干,年年求雨而不得,农业年年歉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没有因干旱饿死人,但水依然是制约隆昌的最大瓶颈。
弯弯曲曲的沱江成就了古汉安的“一郡丰沃”,虽没有流经隆昌的一寸土地,却是距离隆昌最近的河。引入沱江水到隆昌,成为隆昌人祖祖辈辈的梦想与期盼。
1945年6月,在隆昌县参议会第一届二次会议上,县参议员郑询、王敬修等人首次正式提出引沱江之水灌溉隆昌境内农田的提案。受多种因素制约,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中小型水利建设不断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沱灌工程呼之欲出。
1971年12月提出沱灌建设规划,1972年8月破土动工,1980年完成主体工程,1998年完成第三期续建配套工程。27年,一代代隆昌人战天斗地,接续奋斗,建成一条人工天河。
那时,隆昌属于宜宾地区,沱灌所在地的石盘滩属于内江地区的内江县。虽然在农民眼里是寸土寸金,但两地的干部没有扯皮,两地的农民没有阻挠,而是同舟共济推进沱灌工程建设。
1972年,隆昌共 42 个公社,以民兵建制为单位,组织上万人的常年施工队奋战在施工现场,先后参与修建沱灌的超过10万人。10万人,接近当时隆昌人的六分之一,真是家家出动、户户参与。
因盛产青石,隆昌被誉青石之城。这种青石硬度高,质地细密,逾千年而不易风化,为四川砂岩之上品,在国内首屈一指。为保障质量,沱灌工程用的就是隆昌青石。
越硬的石头开凿越困难,那是力与力的较量。石匠用尽全身力气举起二三十斤的大锤,一锤一锤打在锲子上,大石块恋恋不舍与母体分离,然后剖成大小适中的条石。山路狭窄崎岖,除了少量地段可以使用板板车、手推车,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条石,全靠人工抬。修整成适当的大小,一块一块砌上去,那沟渠就一天天慢慢往前生长。
我仿佛看见那高高举起大锤的有力手臂,仿佛看见那支撑抬杠的厚实肩膀,仿佛听见那大锤击中锲子的短促闷响和那手锤击中錾子的清脆声响、那低沉浑厚的石工号子和风趣幽默的抬工号子回响在山水间,融合成一首劳动者之歌。
工地上的粮食按每人每月43斤供应,现在看起来不少,但当时缺少油荤又是重体力活,还要节约一点粮食拿回家,根本填不饱肚子,饥饿时只能喝水顶一下。偶尔吃一次肉,就像过节。在野外搭建窝棚或借住当地农民的草房、牛舍,用木头搭建简易床或打地铺,冬天寒风呼啸,夏天酷暑难当、蚊叮虫咬,但劳累过度,头一挨着枕头就能入睡。三五个月才能休息一次,步行上百里路往返,他们毫无怨言。
1978年12月29日,胡家干渠渡槽一段拱架突然坍塌,有人躲闪不及,被压在条石下、木料间,造成8人死亡、9人重伤。三期工程下来,307人因工致残,37名英雄壮烈捐躯。没有纪念碑、没有伤残补助,但没有任何怨言,因为隆昌人世世代代有着缺水的切肤之痛,孰轻孰重,心中自有一杆秤。向沱灌工程的英雄致敬,他们在隆昌儿女心中塑造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引来沱江水,那么水蓄存在哪里?隆昌人民在古宇庙附近修建了人工湖泊,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2公里,库容量5600万立方米,是隆昌市的农田灌溉给水保障地和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备用水源,取名古宇湖。为支持古宇湖建设,926户、4145人不讲条件搬迁,离别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没要一分搬迁费。
现在的古宇湖,绿树环绕,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有大小岛屿6个,是镶嵌在川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一网轻松上万斤,大的鱼有三四十斤,这是令人震撼的古宇湖秋捕图。每年有野鸭、红头潜鸭、凤头鸊鷉、昌鹭等100多个品种、10万只以上的候鸟前来栖息越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里找到了诠释,是观赏鸟的最佳去处,有“候鸟乐园”的美称。
沱灌渠系纷繁复杂,设计精巧,大动脉加毛细血管,串联 12座水库既引水又蓄水,贯通 5 条河流,建成引水干渠228.5公里、毛细支渠1000多公里,设村级提灌站100多座,年提引水能力1亿立方米以上,能灌溉隆昌 35.23 万亩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74.56%,这是隆昌人民创造的一个水利奇迹。
1979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水稻保栽率达到85%以上,大灾之年获大丰收。2022年极端高温天气期间,每天从沱江调水超过25万立方米,润泽了隆昌的山川田野,产出稻谷19.7万吨,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沱灌工程是红旗渠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位居全国第二、四川省第一的水轮泵提灌工程,享有“北有红旗渠,南有沱灌渠”的美誉。
当轻轻抚摸沱灌水渠錾子凿出的平整均匀的石头纹路,当看到沟渠的沱江水一路欢歌,当听到古宇湖的莺声燕语,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沱灌建设者的光辉形象,我的耳畔响起“大战石盘滩,引水上高山,誓叫沱江水,畅流隆昌县”的铮铮誓言,他们和衷共济、艰苦奋斗、默默奉献,以心血、汗水和生命铸就了沱灌魂。
沱灌工程是不断续写隆昌奇迹的活史书,它伴随着隆昌人民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将伴随隆昌人民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路向前!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申福建(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