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朋友圈我们发现,那些多年不见的同学和朋友,甚至是天天见面的同事和亲友,常常因为“三观不合”,在心灵深处有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有人甚至说“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观念,而非其他”,因为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可以量化、可以度量,而观念的差距,往往是天壤之别。价值观不同的人交流起来,常常会遭遇“鸡同鸭讲”的痛苦。
那么,人和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些差异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张维迎、盛斌总结了特有的八种观念,这些观念也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现实中很多的撕裂都源于此。
财富观
传统的财富观就是自然经济的财富观。在自然经济下,财富被当做大自然的恩赐,“土地乃财富之母”。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财富的有限性。
在普通人看来,财富就像杯里的水,你喝多了,留给我的就少了;你富了,就意味着我穷了;利己=损人。所以,普通人注意的只是财富的瓜分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就是说,如何切割已有的蛋糕,而不是设法把蛋糕做大。他们最害怕竞争,对他们来说,竞争就似赌博,只是将原有的财富从输者转向赢者。
企业家的财富观也就是市场经济的财富观。市场经济使财富的母体由生产要素本身转向要素的组合方式。在企业家看来,财富不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不是杯里的水,而是井里的水;不是汲之有限而是掘之无限,掘井者也就是财富的创造者。
时间观
在普通人的脑海里,时间是一个圆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企业家则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具有不可逆性。这种差别源于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运行特征的差别。自然经济是一个“静态社会”, 似水流年,一切依旧。对干生活在这种社会的人们,时间不仅不具有任何稀缺的价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时候。你让他怎么珍惜时间呢?农民从春种到秋收,吃饭靠老天,所以他们只好等待光阴流逝。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如此的漫长,以致不得不靠晒太阳、走亲串友这样的方式来打发。
尽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名言出自古人,但那不过是“哲学家”在打发时间的过程中抒发的一种感慨而已。寸金买不到寸光阴,这是事实,但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同时,不正是他们惯常的生活方式吗?
而对企业家来说,时间不仅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且是一种机会,他的命运可能就决定于那早与晚的一瞬间里。
平等观
在自然经济下,人们注意的是什么平等?分配上的平等。平均主义地分配财富,这就是普通人的平等观。这种平等观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剥削观”。它不承认“多劳多得”, 不承认竞争,不允许贡献大的人先富,主张懒汉和勤劳者同等享受。
企业家的平等观是什么?机会均等。在企业家看来,前程应该为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有自由地选择职业、自由地参加竞争、自由地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任何专制的障碍都不能阻止人们达到与其能力相称的、而且由其品质引导他们谋求的地位。
在一个一切经济活动都由政府统制的地方,在一个“不分胜负、利益均沾”的地方,企业家根本不会出现。
契约观
传统的平等观是以承认人之天生不平等为前提的。血缘关系和等级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道德良心和超经济强制,是维持人们合作的基本方式。
在普通人看来,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他与别人的关系,都是先天决定的,个人只有接受的义务,而没有改变的权利。企业家的平等观以人之天生平等为前提。
在企业家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合同关系。它建立在签约双方平等、互利、自愿的基础上。它是后天产生,而非先天注定。“诚”与“信”是这种契约关系的文化道路,法律则是维持这种契约关系的最高手段。如果没有双方的互相信任,契约就不会产生;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契约就难以维持。
企业家视法律为最高权威。法律似竞技场上的竞赛规则,遵守这种规则是每一个参加比赛的人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无权超越法律之上,这是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本质之所在。法制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
-5-
人生观
普通人视入府做官为人生之最高追求。在传统社会,无论是寒门子弟,还是富家少爷,都有很强的当官意识。
一个人如果把办企业仅仅当做是通向仕途的一种方式,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这或许是官僚办企业难以长进的原因。
-6-
金钱观
普通人鄙视货币,口不言钱,视钱为万恶之源。他们害怕货币经济瓦解自然经济,破坏他们那“田园诗般”的生活景色;他们畏惧货币这个“天生的平等派”冲破他们习以为常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使人们“六亲不认”。在他们眼里,赚钱是一种十足的道德败坏行为。
在他们看来,“君子谋道、小人谋食”的观念不仅幼稚可笑,且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赚钱不仅是个人成功的标志,而且是民众福利之源泉。
-7-
人オ观
普通人看人注重的是品德,不是オ干;是出身,不是才能;是资历,不是水平;是经验,不是智能。在传统社会,一个人越是碌碌无为,越是老成持重、墨守成规,越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就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相反,一个人越是不满现状勇于创新,越是不听君令爱动脑筋,就越为社会所不容。民众百姓把他看成“异端”,达官贵人把他视为“孽种”。在生存竞争中,他十有八九要成为输家。
企业家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才干,不是“品行”;是才能,不是出身;是水平,不是资历;是智能,不是经验。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皆可用。他不会把那些才华出众但“生活欠洁”的人拒之门外,更不会把那些水平平平只会从命的人奉若明珠。
-8-
乡土观
传统社会,恋土恋乡是一种美德。故乡不仅是生活天地,而且是精神的疗养院。“好出门不如孬在家”是他们的行为准则。“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是他们表达乡土之情的格言。
企业家没有“故乡”,他们四海为家,把整个社会当作生活舞台。他们宁愿到处流浪,不甘死守一地,哪里适于生存就往哪里走,何处有利可图就向何处流,这是他们的生活准则之一。
在他们看来,生活于异邦他乡,不仅有利于解脱传统规范的束缚(这种束缚是他们最难以忍受的),而且有利于培养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所以,他们从不为“背井离乡”而惆怅,从不为“流落他乡”而沮丧。到处都有他们创业的天地,到处都是他们生活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