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出自《论语》的古训,揭示了中华文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然而,历史的发展轨迹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理:当对公平的追求异化为对绝对平均主义的执念时,其结果往往不是理想的共同富裕,而是残酷的共同贫穷。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盛行,国民经济几近崩溃,人民生活陷入普遍贫困。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冲破思想桎梏,振聋发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开启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伟大实践。

四十多年过去,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中国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减贫奇迹——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1.32万美元;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跃升至18%以上。

这些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亿万中国民众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历史已经作出最公正的判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同"所修饰的目的是"富裕",而不是“贫穷”。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只强调"共同"而忽视"富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言:"正义不仅意味着平等,更意味着适得其所。"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指出,现代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分层。改革开放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设计,正是出于对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数据显示,1978-2023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超过25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过20倍。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研究表明,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控制在0.47以下,远低于多数新兴经济体,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智慧。

当下社会出现的某些怀旧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认知偏差。心理学家称之为"玫瑰色回顾效应"——人们倾向于美化过去而忽视其痛苦。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中国贫困发生率高达88%,人均每日热量摄入不足2100千卡,远低于健康需求标准。

今天,中国不仅解决了14亿人的温饱问题,更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


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揭示,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1820年的32.9%降至1978年的4.9%,改革开放后才实现历史性回升。这印证了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论断: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是在稳定中实现发展转型。

从价格双轨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从加入WTO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走出了一条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路。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它推动中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跨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矛盾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袪除。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不仅要感恩邓小平等老一辈改革家的历史功绩,更要继承和发扬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的精神。

唯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时代的召唤,更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