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考古研究揭示先民食谱、建立单个墓主个体的“人骨系列样品”模型、利用古DNA研究揭示一组四代家族关系……日前,被誉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遗址,取得了一批新进展。


无机质文物分析检测。图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先民食谱中的肉食,以猪、牛、羊等哺乳动物为主

琉璃河考古队介绍,目前琉璃河遗址植物考古浮选获得的农作物以粟和黍为主,辅以大豆和红小豆,少见麦作遗存。

琉璃河遗址西周时期的农业结构仍为较典型北方旱作农业。根据动物考古研究,遗址先民食谱中的肉食以猪、牛、羊等哺乳动物为主,同时发现有鱼、蚌等用作肉食,祭祀动物以牛居多,羊、猪、狗次之,偶见马牲。

根据稳定同位素分析,黄土坡墓葬区的中小贵族墓墓主人的食谱与城北平民墓地墓主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遗址存在外地迁入的个体,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饮食习惯相对稳定。这为了解遗址本身乃至西周初年封国迁民的人群饮食内容、不同等级群体之间的饮食差异提供了宝贵信息。


动物骨骼鉴定。图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检测出某棺木为一整棵木料制成

与发掘同步开展的,还有各类无机质、有机质文物的检测分析。据介绍,琉璃河遗址出土铜器的工艺传统与位于周王朝中心的成周一致。新辨识出各类有机质遗物,如M1902的棺木为一整棵木料制成,经鉴定为松科松属,基本判断为松木;M1902出土作册奂尊内壁有竹编,应为用作过滤的竹篓子。

在常规测年工作的基础上,此次考古人员还对重要单位进行了高精度定年尝试。对M1902的墓主骨骼、牙齿样品及墓内各类动植物遗存分别进行了取样和碳十四年代测定。基于人体不同类型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时间及组织更新速率差异,建立起单个墓主个体的“人骨系列样品”模型,计算得到墓葬形成年代的最大概率区间为1045-1010BC。

结合墓内“太保墉燕”的铜器铭文,该年代结果可增加对于燕国始封年代及燕都建城历史的认识。这种样品选择和模型设计思路,首次系统应用于年代学研究领域,是高精度定年工作的重要创新。


植物考古浮选。图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古DNA研究揭示一组四代家族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究还对城北墓地进行人类全基因组高分辨率亲缘关系鉴定,成功获取了36例样本的全基因组数据。

36例样本中,18个个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拓展家庭,其中12名男性个体中有9个个体的Y染色体单倍型一致,表明他们源自同一个父系祖先。

另一方面,这18个个体中共有9种不同的线粒体单倍型,表明他们来自不同的母系祖先。因此,可以推测该墓地的家族结构是以父系遗传为纽带。

通过进一步分析,考古人员在该墓地中辨识出一组四代家族关系,能够准确复原兄弟三人及其妻儿的亲缘关系。此外,研究还揭示了一对夫妻之间存在三级亲缘关系,属于近亲结婚现象。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