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平城区文瀛南路北魏墓地
一、项目概况
2024年4-11月,为配合建龙央玺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恒安街与文瀛南路交汇口西南发掘了164座墓葬,其中北魏时期墓葬120座。
墓地俯视图
二、主要收获
120座墓葬中,砖室墓59座,土洞墓61座。砖构多室墓3座,单室墓56座,土洞墓有方室墓、刀把型偏室墓、梯形墓室等,共计出土北魏时期文物587件(套)。
M63墓室
M100墓圹
M63石棺床
三、价值意义
该墓地出土的文字较多,年代最早的为太和九年,最晚的为太和二十三年,未出现其它年号,说明该处墓地的使用年代就是在太和时期;所出墓铭砖、墓志,姓氏多样,有司马、崔、高、谢、张、黄、前、王、静等,而无同一姓氏,M15崔寄奴墓与M138高謢墓南北排列且均来自定州高阳易县,而非同一姓氏,再加之M157所出墓铭为高阳太守谢还香,这就说明该处墓地家族性质不明显,而是地域与人群来源属性特征明显;墓地墓葬分布密集,但同时期墓葬无打破关系,说明该墓地的使用有着合理的规划,7座东西向北魏墓全都位于大干渠东侧,且相对位置较为接近,而其它地区皆为南北向北魏墓,M99、M100东西并列,形制相同,可判定为对子墓,依此推断聚葬习俗应该相当盛行;崔寄奴墓志的发现有重要意义,其一奴字不宜入正名,而历史上南朝刘宋皇帝刘裕小名也叫刘寄奴,因为出生贫寒被寄养于他家,而与其相距不远的M8墓主为张奴,且两座墓规模都较大,再结合以前所出的白兵三奴铜鍑,有可能“奴”字在北魏时有着特殊的意思和象征性质,墓志中所说其墓田位于京城东之南十五里,这就为我们探寻北魏的城郭范围提供了准确的参考,墓志书写的方式与体例也与以往发现的墓志不同,尤其是最后,“后人不得妄认”,以往此类书写语气多出于后世墓葬,这就值得我们研究此类墓志的源流问题;司马元伯墓铭砖正面记载其爵位和官职为温县子,建威将军,泰山太守,与史书同,而葬于太和十六年(492年),且官职多一领晖侯,有补史的重要价值,背面的墨书已漫浸不清,但依稀可见东海公字样,与史书记载其袭其父司马天助东海公后被降为温县子符合,史书记载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与虚封的散爵并行的爵位制度。《魏书·孝文帝纪下》:“(太和十六年)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这说明司马元伯病故时正处于这一改革施行期间。
M15崔寄奴墓志
该处墓地的发掘反映了平城地区太和年间迁洛前后北魏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变化,也见证了北魏王朝在平城的最后辉煌,意义重大。
来源 | 考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