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粟裕大将是一位军事天才,他在战场上立下了无数战功,然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和平年代,粟裕大将却表现平平,在任职方面甚至还不如一些上将甚至是少将,这是为什么呢?



粟裕大将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敢于抗命的美名。据说在渡江战役之前,当时粟裕和上级在渡江作战的进攻时间上有分歧,粟裕坚持要延迟渡江作战。

后来在粟裕的再三坚持下,延迟了渡江作战的时间,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粟裕由此有了“敢于抗命”的美名,不过据陈世榘将军回忆,即便是按照上级命令的时间发起渡江战役,也一样会取胜。

如此一来粟裕延迟渡江的“抗命”就显得多此一举,通过这件事不难看出,粟裕在处理与上级关系方面有所欠缺,在战争年代粟裕的做法可以留下“敢于抗命”的美名,在和平年代则未必如此。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和平年代,粟裕依旧是我行我素,在处理与上级关系方面仍存在这样的缺陷。1954年,粟裕出任总参谋长,当时他建议从各大军区抽调几个军出来,由统帅部直接指挥,以应对突发情况。

粟裕的这个建议当即就被时任防长的彭老总否决了,换作其他人可能就会尊重彭老总的意见,不再提此事了,可是粟裕坚持己见,他也因为此事与彭老总有了分歧,造成的影响自然是不好的。

此外粟裕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多次做出无视上级的事。第一件事就是找苏联方面要资料,那是在1957年的时候,粟裕跟随代表团访问苏联,他单独出面向苏方总参谋长提出想要借阅一些总参谋长职责分工的资料。



按理说这样的要求最起码要由国防部提出,而不是总参谋长个人提出,粟裕此举给人留下了口实,也给自己埋下隐患,只不过当时没有深究此事,而在1958年批评粟裕的时候,此事被人当成既成事实摆了出来。

第二件事就是越级调兵,1958年2月,军委商量计划调回5个军的志愿军,不过没有正式下文件,而粟裕却通过总参谋部下达了调令,此举被视为极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他在1958年被批判的一大原因。

粟裕在处理与上级关系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或许并非出自本意,但是在事实面前任何解释都似乎是在狡辩,1958年12月,粟裕被撤掉了总参谋长,调往军事科学院任职,这是明显的降职。

除了不善于处理与上级关系的缺陷外,粟裕的另一大缺陷就是身体不好。1950年,当时首选粟裕挂帅抗美援朝,可是他由于经常头痛无法挂帅出征,晚年粟裕也因头痛原因无法出任要职。



1984年2月,粟裕病逝,享年77岁。家人在粟裕的骨灰中发现了三块弹片,才明白他长期头疼的因弹片留在脑中所致。综上所述,粟裕在建国后表现平平,大致是这两大缺陷所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