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张祖谅带着复杂的情绪走进中南海,他的内心充满了焦灼与期待。毛主席见到他,第一句话竟是让他先去补牙——这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让张祖谅明白,他的任务不仅仅是带兵打仗,更是要重塑60军的荣誉。

两年前,第五次战役,60军180师遭遇美军、南朝鲜军围歼,最终损失近7000人,成为志愿军战史上最惨重的溃败之一。

整个60军的士气跌入谷底,甚至在志愿军内部都受到了轻视。张祖谅无法忍受,他主动请缨回到这支老部队,誓要打一场翻身仗。

张祖谅的回归

第五次战役的失败,成了60军历史上最沉重的耻辱。180师在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围剿下损失惨重,整整一个师几乎被打散,战士们在敌人重重封锁下拼死突围,成功逃出的不到三分之一。



刚到前线,张祖谅就发现,敌人的防线固若金汤。南朝鲜第5师和第6师在文登里到汉江一线构筑了密集的防御工事,碉堡、铁丝网、掩体层层叠叠,直接强攻只会造成惨重伤亡。

张祖谅决定换一种打法——以“冷枪冷炮”运动,逐步蚕食敌军力量。他命令部队从最小的目标开始,先歼灭敌军一个班,再扩大到一个排、一个连,逐步积累胜利。

他强调每次战斗必须全歼敌军,不能给对方任何喘息机会,同时充分发挥炮兵的作用,专打敌军薄弱环节。

在短短两个月内,60军打出了26次小规模胜仗,歼敌3115人,击毁大炮13门、坦克7辆,甚至连敌机都被击落16架。60军终于在战场上重新证明了自己,士气大振!

大潜伏,走出最险一招

1953年,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发动夏季攻势,第20兵团司令员郑维山召集各军指挥官开会,布置作战任务。张祖谅接到了最棘手的目标——攻占973、902.8、883.7高地。



这三座高地就像三根毒刺,死死钉在志愿军阵地前沿,敌军占据制高点,炮火随时可以覆盖我军纵深二十公里,甚至能远距离狙击我方阵地。

要拔掉这三根毒刺,意味着必须面对敌军230门榴弹炮、130门迫击炮,以及严密的工事防御体系。强攻?绝无可能!

张祖谅想到了苏德战争中苏军在列宁格勒战役中的潜伏战术,一个疯狂的计划在他脑海中成型——大潜伏!

他向郑维山汇报了自己的战术构想,郑维山听完后,直接一拍桌子:“打!错了我负责!”

夜晚,3500名战士悄无声息地潜伏到敌人阵地前沿,士兵们忍受着酷暑、蚊虫叮咬、敌军炮火轰炸,整整一天一动不动。有人被炮弹碎片击中,鲜血直流,却咬牙不发出一丝声音。整支部队像一条潜伏的毒蛇,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冲锋号猛然吹响,潜伏了一整天的战士们从13个方向猛扑敌军阵地!南朝鲜军猝不及防,完全没料到志愿军竟能在他们眼皮底下埋伏整整24小时。

战斗仅仅持续了70分钟,志愿军便全歼南朝鲜第27团,攻占全部高地,创造了志愿军阵地战以来最快歼灭一个整团的战例!

这场战役,让60军彻底洗刷了第五次战役的耻辱,也让张祖谅在志愿军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潜伏战术不仅是战术上的奇迹,更是意志力的极限考验。如果说第五次战役的失败让60军跌入谷底,那么这场胜利就是他们真正的翻身之战。

张祖谅用一场惊世骇俗的潜伏战,带领60军重回巅峰。这不仅是战术的胜利,更是信念的胜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