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胜利,消息传遍全国,在千里之外的福建福州,一位九十三岁的老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眼眶一红,热泪滚落。
他是萨镇冰,一个在清朝做到海军总司令,民国成为海军部长,建国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的传奇人物。
为何他在晚年仍对国家充满牵挂?他又为何坚决拒绝蒋介石的高官厚禄,选择留在大陆?他为何会因志愿军的胜利而泪流满面?
北洋水师的荣耀与耻辱
萨镇冰出生于1859年,正值晚清风雨飘摇之际。他自幼聪颖,被送入福州船政学堂,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西式海军教育的一批人之一。
与他同窗的,是后来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战死的邓世昌。他们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见识到西方海军的强大,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
但当他满腔热血归国,等待他的不是改革的春风,而是一个腐朽透顶的清政府。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眼睁睁看着北洋水师在武器落后、补给短缺、指挥混乱的情况下,被日本海军逐个击破。
这场战争不仅是国家的败局,更是他人生的巨大耻辱。那时的他就明白,真正毁掉北洋水师的,不是日本的炮弹,而是这个腐朽的制度。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倒台,民国成立,萨镇冰被袁世凯延揽,担任海军部长,试图重建中国的海上力量。
但很快,他发现民国政府同样腐败,北洋军阀各自为政,海军的资源被瓜分,舰艇年久失修,训练体系形同虚设。他数次上书请求改革,却换来的只是无尽的推诿和政客的冷眼。
当北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毅然辞去所有官职,在福建建立救济会,募款救济战乱中的百姓。他用自己的积蓄设立孤儿院,为无家可归的孩子提供庇护。
他甚至亲自跑到各地,为百姓修桥铺路。相比于那些在政坛上争权夺利的军阀,他更愿意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人民。
抗日战争爆发,萨镇冰虽已年迈,仍四处奔走,呼吁全民抗战。当福建事变发生,他力劝十九路军不要内斗,把枪口对准侵略者。
蒋介石对他刮目相看,试图拉拢他,但他早已对国民党失望透顶。1949年,蒋介石邀请他去台湾,他只回了一句话:“我不会跟着失败者走。”
志愿军胜利,他终于安心
新中国成立,萨镇冰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周恩来都对这位经历三代政权的老将军十分敬重,给了他副国级的待遇,让他颐养天年。
但这位经历过无数战火的老人,始终无法真正安宁。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整日关注战局,担心中国会步清朝和民国的后尘,被外国列强欺压。
当志愿军连战连捷,终于在1951年第三次战役后打进汉城,美国军队被迫撤退,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地说道:“终于不再是割地赔款,终于不再是任人宰割。”
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北洋水师的无力,在民国政府的失望,如今看到共产党带领中国赢得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他知道,自己这一生的等待,终于等到了答案。
1952年,萨镇冰在福建静静离世,享年九十三岁。他的遗言只有一句话: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发来唁电,全国为他举行公祭。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的蜕变,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与变革,但他始终站在人民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