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2日,这一天,老山上空的空气仿佛凝固。越军备足10万发炮弹,356师严阵以待,计划以雷霆之势夺回被解放军占据的高地。
然而,战斗还未打响,意外却先一步降临。就在越军准备开火的前两个小时,一场铺天盖地的炮火骤然倾泻,越军阵地瞬间被硝烟吞没。
这一切,是巧合,还是中国军队的精准洞察?本该发起进攻的越军,为何在战斗当天成了挨打的一方?
炮火撕裂沉默的黎明
7月11日晚,解放军的侦察网捕捉到了不寻常的动向——越军正在集结,战争气息愈发浓烈。情报迅速传回指挥部,老山上的解放军瞬间进入战斗状态。后勤部队连夜运送弹药,整个战场进入临战前的静默时刻。
可静默之下,暗流汹涌。解放军的炮兵指挥官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在7月12日凌晨,天还未亮,第一轮炮击率先落下。炮弹撕裂夜空,炸开越军设下的雷场,震碎敌军的隐蔽坑道。
越军没有还击,阵地上一片死寂。解放军没有停手,第二轮炮击接踵而至,炮火的狂暴将越军的增援部队拦腰截断。原定的进攻队伍还没来得及展开,便已损失惨重。至此,战斗正式打响,然而,越军的进攻计划已被彻底打乱。
清晨6点,越军阵地一片狼藉。356师的指挥部陷入混乱,前线部队与后方失去联系,原定10点发动的攻势被迫推迟。此刻,越军既不能撤退,也无法贸然冲锋,只能死守阵地,等待炮火停歇。
但等待的,是更猛烈的轰炸。解放军的炮兵调动更大口径的火炮,炮弹在阵地上炸出一个个深坑,像是在战场上硬生生挖出一片尸坑。越军士兵躲在残破的掩体里,泥土、血迹、弹片混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越军高层焦急地等待反击的机会,可炮火没有停止的迹象。356师的士兵开始动摇,他们本是来进攻的,此刻却成了被动挨打的一方。
上午8点,越军终于等来了喘息的机会。解放军的炮击因弹药消耗过快短暂停顿,越军见状,立刻组织步兵冲锋,目标直指164高地。
这是一场近身肉搏。越军士兵拼死冲锋,撕裂阵地上的铁丝网,越军炮兵也开始反击,炮弹落向解放军阵地。短短几十分钟,164高地被越军攻占,解放军被迫撤退。
但战斗没有结束。中午,炮弹补给到位,解放军重新反攻,仅用15分钟,164高地再度易主。越军的一个营,仅剩下6人活着撤离。战场上,尸体横陈,硝烟弥漫,越军的进攻宣告彻底失败。
这一战,越南356师损失惨重,593人阵亡,800余人负伤,整个师几乎被打残。晚上,越军撤退,7·12战斗在一片沉默中落下帷幕。
10万发炮弹,换不回一寸土地
7月12日,越军计划用10万发炮弹掀翻解放军阵地,最终却被中国军队的炮火打得狼狈不堪。356师的战士在老山的山谷间倒下,战斗未能如愿推进,反倒成为两山轮战期间最惨烈的一次失败。
多年后,越南老兵回忆起7·12战斗时,仍然沉默不语。他们曾以为自己是猎人,却没想到,在开火前两小时,自己已经成了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