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记者从南通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为进一步规范网络餐饮服务全链条管理,切实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2024年11月28日,南通出台了《南通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将于3月1日正式施行。

聚焦民生痛点,立法回应社会关切

随着网络餐饮的快速发展,南通已有超50%的餐饮服务主体提供网络订餐服务,其中九成以上为小型主体。然而,第三方平台资质审核不严、入网商家后厨卫生隐患、配送环节不规范等问题频发,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条例》的制定正是对此的精准回应。

《条例》立足“小切口”立法,以“小快灵”模式高效出台,仅用8个月完成立法程序。其核心在于压实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强化关键环节监管、构建风险分级响应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尽责、商家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明确责任主体,织密全链条监管网

针对网络餐饮服务的全流程,《条例》从源头到配送层层设防:通过压实平台责任,要求第三方平台须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严格审核入网商家资质,定期更新信息,并与监管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若发现商家存在违法行为,平台需立即制止并报告监管部门;

同时《条例》要求商家必须规范经营,入网餐饮服务者需在平台显著位置公示电子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信息,鼓励公开后厨视频;无堂食的商家必须安装“明厨亮灶”系统;配送食品须使用“食安封签”,未封口或破损的订单可拒收;通过强化过程管控,要求商家需设置独立的分餐打包区与外卖取餐区,避免交叉污染;配送人员健康证明需定期核查,配送箱须每日清洁消毒。

创新监管机制,打造南通治理样本

记者注意到,此次出台的《条例》更侧重制度创新,探索具有南通特色的监管模式。通过数据共享联动,第三方平台定期向监管部门推送商家信息,监管部门同步向平台开放食品安全评级数据,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协同处置机制,使第三方平台与监管部门建立双向响应通道,对违规商家采取下架、暂停服务等措施,整改完成后需经核查方可恢复经营。通过分级惩戒体系,对多次违法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商家,监管部门将约谈其所属平台;未使用“食安封签”的商家最高可处500元罚款。

高效民主立法,彰显科学治理理念

南通市人大法工委主任钱永忠介绍,《条例》制定过程中,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通过立法听证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论证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先后修改文稿20余次。调研团队赴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一强制、一引导、一共享”(食安封签、明厨亮灶、政企数据共享)的创新举措,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守护“舌尖安全”,共建共治在路上

南通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加明表示,《条例》实施后,将联合第三方平台开展全链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资质造假、后厨脏乱、配送违规等行为,并通过“互联网+监管”手段提升执法效能。同时,鼓励市民通过12315平台举报问题线索,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餐饮消费环境。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