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 )发生的可能性最小。”
A.海底捞针;B.瓜熟蒂落;C.旭日东升;D.水滴穿石;
这是深圳南山区期末考试四年级数学试卷中的第4题。当我在抖音上刷到晒出这张试卷的视频时,我呆住了!
就如网友所评论的那样:“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
在数学试卷中,融入了语文科目所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着实给考试的学生增加了不少难度。
以至于学校当时还延长了二十分钟交卷时间。这样的试卷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得不说,确实超纲了。
学校设置超纲试卷的动机
学校设置超纲的试卷,表面上可以说是激发学生潜力。但实际上,是为了达到选拔优秀学生的目的。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这就是旗帜鲜明地用超纲数学试题,选拔世界上具有数学天分的青少年的典型例子。
IMO是由罗马尼亚教授罗曼发起创办,并于1959年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
中国在1985年首次派队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为了选拔出能够代表国家参加IMO的成员,我们国家从1981年开始,组织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然而,国内的一些学校却将奥数成绩与招生挂钩。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布禁令,要求奥数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
后来,教育部又在2018年的9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明确“全面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学校为了筛选出优秀学生,将学生进行分层,屡试不爽的办法就是,超纲考试。
但是,超纲考试显然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让一个还没学会走路的人,跑起来,这是在拔苗助长。
超纲考试背后的恶性循环
学校的考试,尤其是期末考试,即使不超纲,也会有做不来题的学生。
现在好了,试卷再一超纲,试题难度陡增,岂不是有更多学生在考场抓耳挠腮。可想而知,这会给学生增加多少心理负担。
一部距今已有十年的日本电影《垫底辣妹》,有村架纯饰演的高中女孩工藤沙耶加在努力学校后;
参加模拟考试,遇到不会做的题,就曾一度产生自我怀疑和沮丧的情绪。
好在工藤沙耶遇到了一个不错的老师坪田,在坪田的帮助下,沙耶加逐渐对学习有了积极的态度,并最终考上了理想中的庆应大学。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面对超纲试卷的考题,做不出来,陷入自我怀疑和沮丧的情绪无法自拔,是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当学校通过超纲考试尝到有助于提高升学率的甜头后,就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设置超纲试卷,最终形成“越考越难,越难越考”的怪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的这一理论原本是用来解释“个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的心理调节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你知道熬夜不好,却还是熬夜;这个时候,你就会给自己找理由说:“偶尔一次没事。”
这里,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学校设置超纲考试的行为。
学校或许也能意识到超纲试卷,尤其是长期设置超纲试卷,并不好,但仍然会找个理由说:“升学率更重要”、“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更重要。”
如此长此以往,超纲考试成为常态化,也不是不可能。
而一旦超纲考试常态化,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学校考试的目的是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老师平时在课堂进行教学,自然是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掌握其所传授的知识。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设置了考试。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学校考试的目的是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只有当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才能进一步觉得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如何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通过考试,学生自己也能够了解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
但是,如果这种考试是超纲考试,能否评估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成果,这就存在疑虑了。
学的一粒沙,就考一粒沙,这是基础。
学的一粒沙,考的一碗沙,这或许也行。
但是,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这或许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