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空姐变身“新村民” 窑烤面包飘“襄”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通讯员 董美丽 齐然然
揉面、定型、预热窑炉、上面包坯……2月24日中午,在烟火升腾中,一盘散发着浓郁香气的面包出炉,外皮酥脆、内里松软的面包被端上桌。不少顾客来到襄阳市襄城区尹集乡白云村的窑远乡村柴窑面包店,买面包、点咖啡,感受田园生活的静谧。
窑远乡村柴窑面包店店主葛悦琪展示新鲜出炉的面包。(湖北日报通讯员 齐然然 摄)
“95后”葛悦琪,曾是一名衣着光鲜、收入不菲的空姐。“那几年,一直过着‘空中飞人’的日子,但我更向往‘脚踏实地’的生活。”她说,“看着越来越多的‘新村民’返乡创业,轰趴馆、村咖、新中式茶馆等时尚业态纷纷入驻乡村,我一天都等不及了。”
在丈夫闫润坤的鼓励下,她先后去南阳、长沙等地学艺,2024年11月回到白云村,竖起窑远乡村柴窑面包店的旗号。
“窑烤面包第一步是砌窑。”葛悦琪说,土窑的穹顶可高效聚热,使热量不断从下往上循环流动,形成很好的热量对流,比平顶烤炉的热量流动更顺畅,热力分布更均匀,面包口感更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葛悦琪和闫润坤起早贪黑半个月,就在土窑快建好时,却发现保温存在问题——热得快,冷得也快。
“那一刻,我都想放弃了。”葛悦琪回忆,他们远程向老师请教,重新设计,身高177厘米的闫润坤钻进直径仅有40厘米的炉膛里,一点点清理灰尘。
土窑改建过关,下一步就是掌控火候。正式售卖前一个月,她反复尝试,根据面包烘烤情况调整窑炉。“你看我现在烤出来的面包黄灿灿的,但也有烤成一团黑炭的‘翻车’经历。”谈起当时的情况,葛悦琪忍不住笑起来。
开店3个月,面包店生意越来越好,研发60多个品种,售价8元至25元,每天限量500个,来买面包的人大多是带小孩的“80后”“90后”家长,回头客将近50%,月均营业额接近20万元。
有人不惜开车1小时到店守候,也有人提前几天预订网购,窑烤面包缘何受青睐?
“主打纯天然,不含任何添加剂。”葛悦琪介绍。新研发的蓝莓贝果面包,需要用到新鲜蓝莓,她就跑到十堰、恩施等地的果园挑选原材料,反复对比甜度、口味,货比三家成就好品质。“没想到这么受欢迎,超出预期。”她说。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