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从走路、握笔都困难的男孩,到自己穿衣叠被独自完成的男生;从课堂乱跑的“怪异同学”,到端坐写字的“爱笑少年”。双胞胎小奇、小祥(均为化名)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2月24日,记者走进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听老师们讲述他们成长的故事。
更“特别”的新同学
小奇、小祥来自攸县,因患有听力、智力、感统等多重障碍,到了4岁都不能正常走路。10岁前,他们只能在老家接受“上门送教”。加之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他们大都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看,很少出门。在两兄弟11岁那年,他们的父母决定带着孩子来株洲特殊教育学校“碰碰运气”。
“当时两人身体情况并不理想,走平路都会突然摔倒,很难达到入校就读的条件,但是时任班主任许艳玲老师却决定试试。”启音部主任余建军将记忆拉回到8年前。他说,当年,株洲特殊教育学校搬入新校区,学位有所增加,小奇、小祥得以顺利入校,跟随其他聋儿一同寄宿学习。
但很快许艳玲就发现,小奇、小祥“问题”比想象的还要多。尽管他们已满11岁,但是没有秩序感,几乎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上课会下座位乱跑,或者直接躺在地上。甚至连握笔都困难,手语也完全不会。
关爱中成长的少年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许艳玲感受很深。
小奇、小祥一些异常的举动,让班上其他7名同学感觉有些不适。但许艳玲却告诉其他同学,“他们也许就是想玩一玩,有很多东西还不能理解。”晚自习课中,许艳玲也同样会为他们准备水写毛笔,让他们跟随训练。
在许艳玲的安抚和引导下,同学们的眼光变了,甚至逐渐开始主动帮助他们。比如教两兄弟握笔,打扫卫生,学会安静地坐下。小奇、小祥也渐渐由“异类”,成为“大家庭”中的一员。
入学不久,学校举行运动会,许艳玲为两兄弟报名了比赛项目。虽然他们一度不被同学们看好,但最终他们成功参赛,还拿到了成绩。
对于参加这样的活动,两兄弟非常开心,他们也越来越爱上这里。
时光飞逝,经过6年的小学时光,2023年秋,兄弟俩顺利升入该校初中部。
因材施教个性成长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课堂上,两人和其他同学一样,正端坐听课。
下课后,听说记者的来意,两人开心地笑着,并不停地竖起大拇指,还拿出他们的练字本和作业向记者展示。课本上字迹工整,数学题也大都能够完成。
“他们和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任班主任周冬青,是兄弟俩入校以来的体育教师。她回忆说,刚入学时,两人走直线都困难,于是她从学习平衡能力开始教学,如今,他们已经能够实现生活自理,课堂纪律也不错,特别是见到老师,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我们为每名智障学生都制定了个别化教育方案,拟定适合其个体能力及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训练。”学校党委书记荣军辉介绍,通过生活教育,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个体,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成长目标,最终达到学会生存、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的目的。如今,小奇、小祥不仅能够完成简单的生活技能,还会主动帮助同学,成为教师的小帮手。希望通过学校十余年的学习,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更加顺畅。
编辑:李毅哲
二审:俞强年
三审: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