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灾后建筑如何进行新生?

灾难将建筑撕裂成碎片,却也让人类在重建中直面记忆与未来的博弈。

当技术、情感与信仰交织,建筑如何成为创伤的见证者新生的承载者

如何既保留灾难的历史记忆,又满足新生的功能需求

我们且看记忆与功能的三重奏。

01 双河镇九年义务制学校震后重建与复兴

02 绵阳博物馆新馆设计

03 日本冈山重建防灾公园——竹之门

01

双河镇九年义务制学校震后重建与复兴

缝合灾难的创伤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地处震中的长宁县双河镇顿时满目疮痍。

镇上唯一的九年义务学校的校舍同样受到重创,50%被评定为严重损毁的危房。如何修复和重建成了一件十分具有考验的事情,如何既延续原有历史文化的记忆,谨慎地重续小镇肌理,又解决长久以来所积累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这时,同济四时方院设计研究中心接下了这一重建工程。


▲场地鸟瞰图

双河镇的这所九年义务学校,被镇上要道分为东西两片区

西侧校区被400米跑道占满后,用地所剩无几。

东侧校区则塞满不同年代修建的校舍,小学和初中交错,教学区和生活区混杂。


▲场地周边环境鸟瞰图

校内有几处建筑——古城墙、文庙大成殿和崇圣祠,都有几百年的历史。

其中文庙在历史上规模宏大,但大部分现已不存。只留下大成殿和崇圣祠,也在震后损毁了不少。

文庙南侧有两段经年累月与树根缠绕的老城墙遗迹,只是疏于维护已失往日风采。

校园所在地在清光绪年间就有“绍闻书院”,与文庙一墙之隔,穿过文庙东侧圣域门,直对着山上的文昌宫。


▲长宁府城局部,摘自《长宁县志》,清嘉庆戊辰秋镌 慎思堂藏板

这座学校的小学和初中是不同年代建造的,行政上也各不相干。由于各自的场地都很局促,所以硬生生“凑”在一起。虽然各有不同的出入口,但是中学入口要穿过合用的篮球场才能进入教学区。

小学教师和学生宿舍合在一栋楼中,楼底下就是食堂,烟火味很浓。中学教师的宿舍则在北侧实验楼旁随意盖了一栋,和上课的学生混杂在一起。

400米跑道和足球场,只能隔着镇上的要道,在西边的空地上修建,每次体育课都要组织学生穿过马路,所以其利用率不高

故而,对设计团队而言,最大的挑战并不是修建一些供其使用的建筑,而是通过建筑手段,解决原校园长久所积累的问题。


▲重建后的校园

最开始,设计团队给这个拼凑紊乱的校园确定秩序——两条轴线

第一条是自文庙大成殿开始,向南向北清除轴线上的震后破损建筑,建立一条与双河老街相连的文化礼仪轴,这条轴线的打通,把文庙纳入到双河古镇八景的路线中,整体提升双河古镇的格局。

而另一条轴线则是曾经被埋没的东西方向传承发展轴——连接绍闻书院、圣域门和文昌宫,现在更进一步串联起校园东西校区直至远山。


▲分析动图

其次,在轴线上,确定“场”的空间。“场”界面规整,呼应轴线。

沿着文庙南北向的“场”,是以现代手法复原的文庙形制,利用单坡围廊、万仞宫墙、泮池状元桥和大成殿勾勒了三进空间,在百年古树映衬下,强调浓厚的历史仪式感。

这种层层递进的空间原型,我们在东西向“场”中进行原型复刻。而这里则以新建教学楼挑空空间、屋形亭、连廊和厚德楼共同围合界面,并利用原地形高差,自然勾勒出两进更适用于现代校园的广场仪式空间。


▲设计示意图

而在轴线西端,延伸过去的是更为宽广的运动场。我们把震后损坏的400米的运动场,缩减到了300米。

这个策略一下为学生生活区腾出了空间。充裕的篮排球场、草坪足球场和带看台的塑胶跑道,让精力充沛孩子们,每天都能在远山和夕阳的映照下撒欢奔跑。


▲ 校园轴线

对古建筑的修复,设计团队遵循这样的逻辑:

第一,根据每栋建筑在规划上的定位,决定它的改造策略。

第二,色彩和形式上,强调原有砖红与深灰的外墙元素;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修整,振兴地方发展,保持低运维的要求;

第三,功能上新老建筑互补,既满足中小学的使用需求,也不过度设计。通过充分利用古建筑的改造,校园文化慢慢沉淀,最终新旧古建筑缝合共生


▲新旧古建筑缝合共生

新建筑以单元式的坡屋顶一个连着一个,是从连绵起伏的远山中抽象出的几何线条,也来自于川南传统聚落坡屋顶风貌

结合教学功能的标准单元化布局方式,建筑形式在设计之初即和结构做了综合性考量,最后以框架剪力墙体系呈现,剪力墙用以当地竹材为模板制作的竹纹清水混凝土浇筑,整体则呈现出一个个连续的坡屋顶小房子,以小体量融入双河小镇风貌。


▲单元式的坡顶

设计团队希望给予个体更多可选择的、自由、有趣的现代教育空间。整个学校通过多层次的庭院把新旧建筑以及文庙部分组织成一个整体。

通过设置串联全校的风雨廊道系统、屋顶游憩平台、室外景观楼梯,底层架空空间,让各个功能区既互相分离,又相互渗透,为学习交流、运动休闲、日常交往提供场所,塑造丰富多变的校园活动场所。


▲风雨廊道

边设计,边修复;边建设,边使用;震后修建就像缝纫一样,新建筑一针一针缝合植入老基地,老建筑不但保证了校园的正常教学,也有序地编织到新的校园格局和肌理中。

02

绵阳博物馆新馆设计

场所设计与纪念性表达

绵阳博物馆新馆是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异地重建项目。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包设计,位于绵阳市城东富乐山北坡芙蓉溪畔的一片次生林山坡。

设计开始于2010年,汶川大地震威慑犹在,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仍然时常出现在新闻报头。

站在富乐山底这片丛林中,背后是万物有灵的山林,面前是劫后余生的城市,作为5.12灾后重建项目和城市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之一,绵阳博物馆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故设计团队经过多种方案的深思熟虑,选择了通过建筑与地形交互的设计方式,传达尊重自然的设计态度,并希望以对话的方式,让建筑成为人类文明不断向大自然学习的路标石。


▲绵阳博物馆新馆

新建的博物馆位于绵阳市城东,场地东西布局,进深320m,高差40m,坡度20%~40%。场地西侧的芙蓉溪上游不远处是被地震损坏的博物馆老馆,坡底到芙蓉溪边的科学广场上矗立着绵阳市 “两弹一星”功勋城市的纪念雕塑


▲绵阳博物馆新馆鸟瞰

设计团队希望人工与自然的二元交汇能够唤起市民内心对城市家园的理性认知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爱护。

故建筑通过一条盘山路将展厅和其他巨大尺度的空间串联起来,使建筑分布在三个不同标高台地上,与原始地形最大程度贴合。

建筑由广场从城市视角看博物馆,左侧的游客餐厅自地壳抬起延绵而上,与右侧大厅巨大的负形屋盖形成对比,将观众的视线和行迹导入室内空间。


从富乐山眺望城市,博物馆匍匐蜿蜒在山林之中,视线被左右群山和展厅的深灰色屋顶指引着通向远处的芙蓉溪和城市,建筑物的体量在环境中被有意的弱化和隐藏

当游人到达建筑最高处的多功能厅时,窗景四下凌空,西北方是绵阳城区,东南方是富乐山,城市和山野的景象在这里组合、重叠


▲绵阳博物馆新馆台阶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9万㎡,功能包括展陈、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以及内部办公等功能,在各个功能场景的串联与过渡中,“路径”和“庭院”这两个空间媒介被反复运用。

建筑通过“盘山路”联系各展厅的线索,创造一处不同于城市用地用地条件下集约、高效的观展路径,将服务大厅、展厅、多功能厅等公共空间随地势起伏布置在山地的各个台阶上,并通过螺旋往复的路径串联。


▲绵阳博物馆新馆室外

同时,将室内连廊与室外步道衔接,游客可以选择室内的电梯或者室外的山路斜径回到第一平台,完成对山地博物馆的独特体验。

建筑与场地形成对话,空间与功能形成统一,高度提醒了市民对自然的爱护,对自然的敬畏之意。

03

日本冈山重建防灾公园——竹之门

灾难中的希望与复兴

2018年7月,日本冈山县仓敷市真备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特大暴雨,造成小田川决堤并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为了回应这一灾难,促进灾后重建,并提升防灾能力,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受托设计了“真备重建防灾公园——竹之门”。

这一项目不仅是对灾后物理环境的修复,更是对社区精神的重建,象征着灾难中的希望与复兴


▲日本冈山重建防灾公园

隈研吾在项目大胆地使用了当地特产——竹材。以竹材为主要建筑元素之一,构建出一座融合了自然与人工的“门”。

这一“竹之门”设计通过中央的通道与屋檐,连接了城市与河流的轴线,象征着城市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这一设计,隈研吾既向传统致敬,也为现代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竹材

“竹之门”设计的核心不仅仅是外观和美学,它还承担着灾后重建的重功能。

大门中央的开口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开放的空间,同时为居民提供了通行和休憩的空间

宽大的屋檐像是天然的避风港,为经过的居民和游客提供阴凉与保护。

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师为公园增设了个功能区,包括社区活动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存仓库。

这些功能区域不仅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居民提供物资支持,也能作为社区活动和集会的空间,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与团结


▲夜景

此外,这一项目采用了大规模的木梁结构,赋予建筑传统日式风格的同时,也结合了现代的建筑技术与结构体系。

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隈研吾团队确保了竹材与木梁的结构不仅能够满足灾后重建的需求,还能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整个项目的结构布局充分考虑到防灾需求,设计的每个细节都旨在最大限度地提升建筑的抗灾能力,让建筑在灾难中重生,在灾难中复兴。

结语

重建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凝聚力的缝合,是 连接 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媒介,让信仰在开放中重生。

无论是双河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缝合古旧建筑;还是绵阳博物馆充分结合场地,亦或是防灾公园利用竹材提供休憩场地,也无一不是在说:真正的重建,不是抹去灾难的痕迹,而是让伤口生长出希望的年轮。

资料引述:

1. https://www.gooood.cn/post-earthquake-reconstruction-and-revival-of-the-nine-year-compulsory-school-in-shuanghe-town-china-by-tjad.htm

2.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10628111337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58394

4. https://www.sohu.com/a/831369205_121124642

编辑赵欣

责编袁兆童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