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垣新尘 时光巷语
驻留在青羊土地上的守望
记忆中的青羊,是宽窄巷子上飘散的袅袅烟火,还是琴台故径中朦胧的曼妙身姿?是文殊坊中传出的轻幽禅意,还是青羊宫中凝练的千年道蕴?让我们相约启程,沿着青羊边界,聆听草堂诗圣的低吟,探寻金沙神秘的真相,共同俯瞰这座古今交融的璀璨明珠。
上一段,我们聆听了青羊边界——锦江(府河段)的码头文化,而紧挨着五丁桥的转角处,就能看到一段成都的古城墙遗址,它们屹立千年,见证了成都城的风雨变迁。现在,我们从西壕故道出发,沿着青羊边界的饮马河和西郊河,自北向南,走进那些年的老建筑,去感受曾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的岁月故事,触摸每一块砖石背后的历史温度,聆听它们低语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
成都的城垣建筑
在青羊区的历史长河中,古城墙作为岁月的守护者,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与感悟那段逝去的岁月。在《华阳县志》中,称成都古城墙“楼观壮丽,城郭完固”“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但岁月苍苍,如今在青羊区的土地上,仅余几段残垣断壁。
北较场古城墙
其中,北较场古城墙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篇章。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防御体系遗迹,不仅承载着成都城数百年的沧桑历史,也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载体。
北较场古城墙
首先,位于西面的城墙段落,其长度超过300米,高度约9米,主体由黄土夯筑而成,展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质朴与坚韧。尽管外层包砖已在1958年因建设需要被拆除,但黄土墙体上自然生长的杂树却为这段城墙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绿意,从远处望去,仿佛一座被绿色覆盖的小山丘,静静地伫立于现代都市的一隅。紧邻其西侧的饮马河,是古代的护城河,依旧潺潺流淌,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讲述着往昔的防御故事。
北较场古城墙
另一段城墙位于北较场后街中段,虽然长度仅30余米,高度约8米,却因其独特的城门洞“存正门”而备受瞩目。这座城门洞采用三层砖石拱券结构,底部由坚固的红砂条石构成,洞门外侧高约5米,内侧高约6米,宽度与深度分别达到5米和12米,彰显出古代军事建筑的雄伟与精密。两扇厚约10厘米的楠木大门完好无损,更添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据史料记载,“存正门”是1938年国民党中央军校(前身为黄埔军校)成都分校为应对日本空袭威胁而特别开设的疏散通道,其命名寓意深远。城门洞上原本刻有字迹的匾石虽已风化模糊,但仍能激发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无限遐想。此外,门外原有一座以民国政府教育长张治中(字文白)命名的“文白桥”,虽已不复存在,但其背后的故事却为这段城墙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存正门”老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城墙在20世纪70年代初因城市建设而遭部分拆除,但幸运的是,城门洞及其两侧断面得以保留,并通过使用旧砖进行包砌,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古城墙的原貌。1985年7月,该段古城墙被正式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块碑石矗立于城墙之上,标志着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与保护。
同仁路残垣
除了北较场古城墙,青羊区还有一处古城墙遗迹同样值得探寻。在实业街与下同仁街路口,成都市妇幼保健院的斜对面,有一段老城墙与防空洞并存的景象,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成都古城墙残垣
水西门城墙旧照
水西门城墙,虽小却精,隐匿于同仁路“锦都”小区之内,仅留一角,长约30米、高约9米,时空交错的氛围让人恍若隔世。而防空洞古城墙,则更是抗战时期的见证,其内部的防空洞面积近170平方米,可容纳上百人。这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在新中国成立后发挥了新的作用,成为存放物资的场所,从而得以保存至今。
同仁路,这条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街,因城墙与防空洞的存在而更加厚重。老城墙与防空洞,一静一动,一古一今,共同构成了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聆听到岁月的低语,仿佛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眼见证这座城市的坚韧与不屈。
青羊区的这几段古城墙,虽已不再是昔日的完整城墙,但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继续承载着成都的历史与文化,让后来者得以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底蕴。
宁夏街和“四大监”
宁夏街,作为成都市区的一条历史底蕴深厚的街道。如今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矗立于此的树德中学与树德三小。树德中学,这所由国民党将军孙德超先生秉持“树德树人”之理念创办的私立学府,历经岁月洗礼,已跻身全国名校之列,与北方的南开中学遥相呼应。
新城市广场
紧邻这所名校的,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地标——“新城市广场”,是老成都宁夏街186号大院旧址,其前身是老成都人记忆中讳莫如深的“四大监”,即昔日的四川省第一监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这处地方,曾是令人避之不及的神秘之地,而今已蜕变为购物休闲的热门场所,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四大监旧照
追溯至1911年,即辛亥革命的前夜,这座竣工的监狱以其扇形布局和严格的内外监分区(包括内监、外监、女监及病监),被民间形象地称为“四大监”。然而,它的命运似乎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建成不久便遭遇了清王朝的覆灭,随后迎来了动荡不安的民国时代。
四大监旧照
再将视线拉远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宁夏街的历史可追溯到一支由盛九功率领的宁夏骑兵团入川,他们的眷属在此定居,初名“盛家口”,后逐渐发展成为街道,并得名宁夏街,与当时的满城相邻,共同书写了成都城市发展的又一篇章。
如今,宁夏街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少城”生活的缩影
继续往南边走一段,缓缓铺展在世人眼前的,就是成都的宽窄巷子了。它不仅是一条街巷,更是成都地区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融的生动缩影。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让每位访客都能深切体会到古老韵味与现代气息交织的独特魅力。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的重要一员,自清朝时期便屹立于此,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城市的变迁。
宽窄巷子
其建筑格局独特而富有韵味,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这一布局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这片区域包含了约70座传统四合院院落,占地面积广阔,约达32公顷,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文化休闲特色街区的规划控制面积更是达到了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就有108亩,充分彰显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
青砖黛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巷陌之间,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建筑多采用四合院结构,布局严谨而又不失灵动,既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又融入了现代人对于生活空间的独特理解。院落内绿树成荫,花香袭人,为这喧嚣的都市生活营造出一片难得的宁静与雅致。
宽窄巷子内的建筑
宽窄巷子的地理位置也十分独特,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这样的界定,不仅明确了宽窄巷子的范围,更凸显了其在成都城市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在这里,每一位访客都能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体验到成都独有的文化魅力。
关于宽窄巷子的古建筑,恺庐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它位于宽巷子11号,占地面积约693平方米,是原八旗住宅原址上最早修建的宅院之一。恺庐的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了清代川西民居的精髓,又融入了北方胡同的质朴大气。其平面布局讲究风水意向,新建大门与原始大门形成的夹角,巧妙地化解了直冲的气流,体现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的深刻理解。如今,恺庐已成为宽窄巷子中的一处重要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恺庐
除恺庐外,宽窄巷子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古建筑。比如窄巷子32号门头的拴马石,它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见证了这里曾是满蒙八旗及家属居住地的历史。而井巷子中的砖文化景观墙,则是中国第一个以砖为载体的博物馆,通过一块块旧砖的艺术创作,展现了成都千年的沧桑巨变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拴马石
这些古建筑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在保留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宽窄巷子引入了现代商业元素,茶馆、小吃店、手工艺品店等林立其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文化休闲特色街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成都小吃,欣赏到精美的手工艺品,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捷与舒适。
宽窄巷子内的市井气息
在这一段从北向南沿着西壕故道(饮马河和西郊河)的行进中,我们抚摸着成都古城墙的历史痕迹,那斑驳的砖瓦间,每一块都承载着千年的风霜与故事。而探寻宁夏街和“四大监”的神秘过往,那昔日的阴森高墙内,每一砖一石都铭记着往昔的法治与社会的变迁。紧邻其旁的“少城”,以其独特的韵味与风情,静静地诉说着满汉文化的交融与成都生活的闲适雅致,每一道巷陌,每一处院落,都洋溢着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这一路走来,我们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廊,见证了青羊区这片土地上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与文化积淀。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