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外滩源街区的历史建筑,建成于1896—1932年间,其建筑风格迥异,每一栋都与众不同,其建筑细部更是精致优雅。

为此,洛克·外滩源为多幢历史建筑设计了手绘壁纸,让市民游客可以另一种形式将建筑的美好保存下来。

快来看看你最喜欢哪一款~

哈密大楼


哈密大楼

马海洋⾏设计,建成于1928年

· 壁纸之建筑小故事

在祥和、静谧和安宁的外滩后街,有一栋充满着暖香味的大楼,如今的人们已很少能忆起,这里曾经是上海报业的重镇之一,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含蓄与内涵。

它过去的译名“沙咪”大楼,是犹太商人Bension Aaron Somekh的产业。《文汇报》,这份创办于抗战时期并延续至今的著名报纸,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曾两次在沙咪大楼中复刊,续写了一段段中国报业英勇的传奇。

2009年,饱经风霜的哈密大楼经过喷砂打磨修缮后风光再现:8层楼高的哈密大楼散发着纯白色的圣洁与高雅。

众安·美丰大楼


众安·美丰大楼,原建筑大楼于1896年建成,由通和洋行设计。2005年起,邀请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进行众安·美丰大楼整体建筑设计。

· 壁纸之建筑小故事

沿着北京东路漫步在狭窄的人行道上,一边是都市车水马龙的街道,另一边是庄重不语的历史砖墙。眼前这座砖红色的建筑叫众安·美丰大楼。底下三层曾是一栋外廊式的英式建筑的一部分,用彤红的砖雕砌而成。

1896年,大楼建成,此楼因为通和洋行的盛名而被时人称为“通和洋行”大楼,不过因为后人的不慎,误以为美丰洋行在此楼中入驻过,如今它的名称被传为了美丰大楼。

在19世纪末,商户,洋行、律所、会计所、地产公司、建筑事务所汇聚于此,其中也包括著名的“在华建筑师协会”。在20世纪初这里曾是上海建筑精英名副其实的聚集地。

亚洲文会大楼



亚洲文会大楼,

公和洋行的George Wilson设计

建成于1932年

· 壁纸之建筑小故事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时光倒退回1930年代,现代都市的各种业态逐渐被建立,包括一个现代城市所必需的文化机构,比如图书馆、博物馆。

这时,探险家兼自然史学者苏柯仁——一位出生在山西太原,中文流利程度近乎母语的欧洲学者,来到并定居在上海。1927年,作为名誉院长的苏柯仁开始重建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并在1932年夏天正式完工,其外形揉合了西方建筑的形制和中国古典的装饰元素,外墙的夔⻰纹饰、⽯狮会标、八卦窗都令人印象深刻。

亚洲文会大楼,在2010年改建成了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外滩金融街角


中实大楼

通和洋行设计,建成于1930年

· 壁纸之建筑小故事

1930年代的北京东路和圆明园路向来人流涌动。中国实业银行总部大楼外墙的门楣上刻有“中国实业银行”的字样,六层顶部塔楼上,象征建造年份的“1929”依稀可见,弥漫浓浓的古典气息。

中国实业银行于1915年在天津成立,作为当时官商合办的主要商业银行,1920年来到上海天津路开设了分行,随后获得了发钞权,在市面流通颇广,信用显著。上世纪30年代初期,存款已超过4000万元,在全国重要商业银行中居列第八位。

1930年,中实大楼正式建成之后,业务蓬勃发展的中实银行正式进入大楼办公,1932年中实大楼总部也迁至了上海。

女青年会大楼


女青年会大楼

圆明园路133号

李锦沛设计

装饰艺术风格,建成于1933年

·壁纸之建筑小故事

沿圆明园路褐色的清水砖墙遍布着回字纹。入口大门的顶端装饰着中式瓦当与滴水,门扇及其横批为最高级别三交六椀菱花格心。入门,红、黄、绿在脚下组成了大小不一的方格地砖,头顶井口天花为精美的仿和玺彩画,带着对于来客美好的祝愿。南侧勒脚有建筑物的奠基石,其上书“尔识真理,真理释尔”。这些中西合璧的精美设计,来源于一名出生在纽约唐人街的华人设计师——李锦沛先生。1923年,李锦沛被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派遣到上海,在中国各地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建筑杰作,其中包括上海的八仙桥青年会总部,南京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等大名鼎鼎的历史建筑。

广学大楼


广学大楼

虎丘路128号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成于1932年

·壁纸之建筑小故事

广学大楼是真光大楼的“姐妹楼”,两栋大楼实际上互相连通,在平面上呈"U”形 。这对“双胞胎”建筑均是知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1932年,广学大楼竣工。1932 年,广学会入驻,广学大楼成为了学术重镇。

广学大楼坐东朝西,外墙立面是相间的红褐色与乳黄色,据说这也是邬达克最喜欢的颜色。大片玻璃窗与凸出的墙体凹凸相间,密集的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参考了匈牙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花饰元素。

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路115号

爱尔德洋行设计,建成于1904年

·壁纸之建筑小故事

时空倒退到1903年,彼时圆明园公寓所在地块的业主詹姆斯计划重建一栋“西式建筑”,请来了当时沪上颇有名气的建筑事务所——爱尔德洋行操刀设计。翌年,一栋三层的英式洋楼自此建成,俯瞰着不远处外滩上帆樯林立的码头。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沙船拥挤于岸边,从天台上远望,像是一叠叠浮在水面上的木板。

1949年后,原先驻扎在圆明园公寓中的洋行相继撤离,圆明园公寓成了一栋名副其实的公寓,散发出浓郁的烟火气。公寓的窗前入口挂着居民的衣裳,孩子们嬉闹着跑进跑出。大学者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教授,儿时就曾居住在圆明园公寓的三楼。

时光晃至2009年,经历了多年“七十二家房客”的居民使用,这栋老建筑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经过修缮,圆明园公寓恢复了最初的风采,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红砖墙上,精美的砖雕点缀其间。左右两个切角的别致阳台和圆形石柱抹去了大楼棱角的生硬感,拱形的弧线与笔直线条碰撞出古典的韵味。一楼大厅酒红色的楼梯,雕饰着精美的花草纹样,回溯着安妮女王风格特有的华丽与繁复。

光陆大楼


光陆大楼

虎丘路142号

鸿达洋⾏设计,建成于1928年

·壁纸之建筑小故事

1920年代末的上海,正是装饰艺术风格兴起的时代。光陆大戏院顶部和四周墙壁饰有花纹图案和浮雕,内部使用酒红和琥珀色的彩色混凝土及玻璃,在视觉上极富摩登与现代主义的倾向。1925年,匈牙利建筑师鸿达受聘参与了光陆大楼的设计。

同期,电影业发展也蒸蒸日上。光陆大楼底层为光陆大戏院,上部为多家著名电影公司的办公室,包括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中的五家都将中国总部设置于此,包括派拉蒙、哥伦比亚、20世纪福克斯、华纳第一国家影片公司和联美影片公司。这种“巴黎式”的功能配置,当年在上海是第一次应用。

1928年2月25日,光陆大戏院正式开幕,现场放映由著名演员爱温·麦斯鸠肯主演的法国电影《采花浪蝶》,使这里成为了上海外文电影发源地。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也曾经常光顾光陆大戏院。

编辑 / 孙超慧

来源 / 黄浦最上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