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不少读者在讨论《红楼梦》里的 “宫斗戏码”,甚至有人提出 “王熙凤联合探春撵走薛宝钗” 的说法。

这一观点看似能解释宝钗搬离大观园的情节,听起来挺有刺激性的,但实在有点想多了。

一、一场抄检引发的“阴谋论”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因为“绣春囊”事件,要求王熙凤安排抄检大观园。


期间,王熙凤以薛宝钗是“亲戚”为由,没有搜查蘅芜苑。同样是亲戚,林黛玉所居潇湘馆也是查了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联想,觉得王熙凤这招是不是欲擒故纵啊?

但只要仔细读原著就会发现,这个决定并非针对宝钗个人,而是基于封建礼法。贾府作为主人,贸然搜查客居亲戚的住所,既不合体统,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就像凤姐后来在薛宝钗搬离大观园后说的那样:“薛妹妹是亲戚,现也有丫头老婆在内,我们又不好去搜检,恐我们疑他”。

那凤姐怎么就抄了林黛玉呢?黛玉虽然也是亲戚,可自幼就被贾母接来抚养,和宝玉同等待遇,犹在三春之上,早已被视为贾府的“自家人”(凤姐则是一心要黛玉做宝玉之妻),是符合凤姐“只抄咱们家的人”定位的。

只不过,在“抄检大观园”这种事情发生时,抄与不抄,对薛宝钗来说,都没有第二条路了。

二、薛宝钗主动搬离的真相

抄检事件后的第二天清晨,宝钗就向李纨辞行,理由是“母亲身体不适”。


但实际上薛姨妈的病无非是咳嗽腰疼罢了,那是“年年如此” 的老毛病,跟她自己的热症差不多的。

所以,宝钗此举其实是金蝉脱壳,既保全了贾府的颜面,又避免陷入 “被特殊对待” 的舆论漩涡。

正如脂砚斋批注的:“宝卿可谓善处嫌疑矣”。

同时,当时的荣国府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元春失宠、经济危机、家族内部争斗不断。

宝钗在辞别时直言:“姨娘这边历年皆遇不遂心的事故,那园子也太大,一时照顾不到,皆有关系”。

这番话和管家林之孝建议“裁减人口” 的思路不谋而合,足以显示出她对家族命运的预判。

此外,宝钗这一选择还是与姻缘脱不了干系。

有趣的是,宝钗搬离时特意强调“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什么叫“好了”?

这暗示着她对“金玉良缘” 仍抱有期待。就像现代婚恋中 “距离产生美” 的道理一样,保持适当的疏离,反而更符合封建联姻的节奏。


毕竟大家族的婚姻大事,固然与儿女情爱无关,也从来不是靠 “近水楼台” 就能决定的。

三、王熙凤与探春:被误解的“反派”

应该说,王熙凤确实担心如果宝钗嫁给了宝玉,会威胁到自己的管家权,但要说她因此就赶走宝钗,实在是太夸张了。

王熙凤就算要打压对手,也绝不会用 “搜查未遂” 这种拙劣的手段。毕竟宝钗搬离,反而会坐实贾府待客不周的名声。

况且,又不是打发薛宝钗去嫁人了,她就不能再回来吗?再说不出去,还真没法嫁进来呢!那岂不成了王熙凤成全薛宝钗了?

再说探春。在管理大观园期间,探春和宝钗的合作堪称典范。

在日常相处中,探春与薛宝钗就算不是十分亲近,却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处得挺和睦,跟林黛玉也差不多。

况且她本身也是要嫁出去的,本身对薛宝钗没有什么好排斥的。


而在抄检事件中,探春自己都是受害者和家族危机的感知者,她那记响彻大观园的耳光,打的是家族内斗的荒唐,哪还有精力去算计宝钗呢?

所以所谓的“联手撵人阴谋”,不过是有些人对《红楼梦》的戏剧化想象。真正值得我们品味的,是曹雪芹笔下这群女子,如何在逼仄的空间里守护自己的尊严。

(网图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