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资料中得知关中大地震遗址,其实还有一个郑桓公墓,这个地方曾经去过。
那是很多年前,我骑行的时候路过,当时很奇怪一个郑国的王陵,怎么会出现在华州郊外,不是在河南新郑或是陕西南郑?
以后留心,就长了不少见识。
学中文的学生都学过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这是《左传》的第一篇,也是《古文观止》的第一篇,很重要。
从郑国立国的时候,春秋就拉开了序幕。有名的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其乐融融”,就出自这里。
这一切都得从郑国的首位国君郑桓公说起。
郑桓公是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他担任周王室司徒。
妥妥的贵族。这个时候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
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郑。这个事情说的好一些是为当时的周王室东迁洛邑打前站,说不好听就是给自己留好后路,给子孙谋个福利。
——话说那个时候正是要发生“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前夜。
周幽王喜欢“冷美人”褒姒,就嫌弃太子宜臼,找个茬,先后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
这下子他丈人爸不愿意了。申国国君申侯大为恼怒,于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
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
这段历史我们都熟知,不熟知的就是在这场战争中,郑桓公也在乱军中死去。
当时郑国的封地是棫林(一名咸林,在今华州西北一带),郑桓公当然就葬在此地。
其实郑桓公死后的郑国的故事更精彩。
郑桓公死后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他的谥号是“武”,确实武力充沛。他在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功劳最大,简直就是周平王东迁的“第一保镖”。
更重要的是郑武公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 ,开疆拓土,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
让历史学家不理解的是,后来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为夫人。要知道,申国联合犬戎可是杀害了他的父亲郑桓公的。
武姜生下儿子寤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和共叔段。《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不说他的家事,这个郑庄公把郑家从“周王室第一保镖”,变成了“周王室第一掘墓人”。
周平王去世后,郑庄公让祭仲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之后郑庄公开始不朝见周天子。
后来的周桓王自然就不待见他,你来我往最终双方在繻葛展开战斗,周军大败,周桓王的肩膀也被箭射中。
从此,周天子头上的光环破灭了,春秋时代到来了。
你看,从郑桓公死于国难,到郑武公当周王室第一保镖,到最后郑庄公打破了周天子的光环,郑国三代君主都是有故事的人。
现在的郑桓公陵园还是挺大的,历史上也是多次兴废。最早并没有封土,汉朝的时候开始有了,明朝的郑桓公墓前有牌坊,原题"缁衣遗爱"四字。
这个是有说法的,《诗经》的《缁衣》篇,据说就是赞颂郑桓公的。
明朝嘉靖年间华州大地震,这里的建筑都被毁掉,不过后来还有修建,一直到清朝乃至民国。
建国后这里为省文保单位,特殊时期有破坏之后有重修,现在这么大的规模,据说都是郑、姬、段三姓后人集资修建。
近些年很多宗族对自己的先祖墓地都有修建,这也算是血脉流传的一种方式。
一个墓园,千年历史,总在提醒我们。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