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文璇

编者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几代考古人以坚韧的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岁月的尘埃中探寻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在CCTV-9热播,讲述了六位考古学家非凡的考古故事。这六位考古学家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神秘的古人类,能为这两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提供一种答案。

2010年,西伯利亚南部一个名叫“丹尼索瓦”的山洞引起世界关注: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节人类指骨化石,从中提取到的古DNA表明,它不同于此前已知的任何一种有遗传信息的古人类,人们遂将它命名为“丹尼索瓦人”。

令人惊奇的是,丹尼索瓦人的基因里面有一个EPAS1变异基因,这个基因与适应高海拔环境密切相关,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群、夏尔巴人群中普遍存在。

丹尼索瓦洞的海拔仅为700米,丹尼索瓦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基因呢?他们与现在的藏族人群、夏尔巴人群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一度成为困扰多国考古学家的“未解之谜”,直到青藏高原上一块神秘化石的出现,让考古学家张东菊成为了“破局者”。


张东菊在白石崖溶洞接受采访。

那是一块人类下颌骨化石,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僧人隐修时在山洞发现的。它没有下巴颏,牙齿硕大,骨壁很厚,透露出远古的气息。出于种种原因,人们一直没有对其开展研究,直到张东菊团队引入古蛋白分析技术,才终于将其确定为距今至少16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这项研究成果于2019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立即引发了学术界的轰动。


张东菊在青藏高原进行考古调查。

既然这块化石如此重要,那它究竟是从哪出土的呢?自2010年开始,张东菊团队在青藏高原展开调查,他们前后花了近六年时间,考察了约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才终于根据当时僧人提供的描述等信息,将化石的出土地点锁定在夏河县的白石崖溶洞。


张东菊团队在调查中需要攀越悬崖。

白石崖溶洞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3280米。冬季,青藏高原的罡风凛冽如刀,但在距入口约80米的洞穴内,每日恒温却都在8-9摄氏度。张东菊觉得,这样的环境条件可能正是古人类选择在此生活的重要原因。

2018年起,张东菊团队对白石崖溶洞进行了4次正式考古发掘。旧石器时代的人群规模小,活动范围有限,洞穴遗址面积仅在6平方米。张东菊等人对每一粒沙石都不放过,所有土样都要经过干筛和湿筛细致的筛选,肉眼可见的骨骼碎片都要进行古蛋白甚至DNA分析。最终,他们收集了上万件打制石器和几千件动物骨骼化石,最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又发现一件丹尼索瓦人的肋骨碎片化石!


张东菊团队在白石崖溶洞进行考古发掘。

在4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丹尼索瓦人的骨骼意义非凡,因为此时东亚地区已经出现了现代人,这就给丹尼索瓦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基因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可能,也为现代藏族人群之所以携带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作出了有力的解释。


2024年7月,这一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至此,张东菊团队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她深知,与漫长的人类历史相比,个人的生命太过短暂、只争朝夕,“就像高原上的花,争分夺秒地生长,因为错过这个时间,它就没有时间开花,没有时间结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