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顶村鸟瞰 云霄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有一种古村,美了上百年,如今才逐渐被世人所看见。它“旧”得很真实,“老”得很可爱。在时光凝固的旧垣残瓦间,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在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的青山环抱中,就藏着这样一座“活”了580余年的古村——莆顶村。莆顶村地处盆地,四面环山,素有“聚宝盆”之称。得此称号,不仅仅因为莆顶村优越的地理环境,更缘于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与人文景观。数百年沧桑间,莆顶李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古厝、古祠、古碑等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和研究价值。2019年6月,莆顶村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本期“趣”村游,且跟着记者的脚步走进云霄莆顶村,到这古老的“聚宝盆”中探“宝”一番。
甫一进村,村口处的参天古榕映入眼帘,树干如虬龙盘踞,枝叶如华盖擎天,十分气派。“这棵古榕树龄已有350余年,需6个人才能合抱。除了它,村里还有一棵600年树龄的重阳木和8棵百年以上的古榕,分布在村中的各个角落,见证着莆顶的历史变迁,是我们村的‘活化石’。”村党支部书记李三琛介绍道。
古树是历史无声的见证者。不过,若想读懂莆顶村的历史,还得从村内的莆阳楼、南阳楼、仁里楼等三座土楼开始说起。莆阳楼恢宏大气、华丽壮观;南阳楼小巧玲珑、构思新颖;仁里楼斯文儒雅、颇具君子风度。它们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瑰宝,更是一部部家族史诗,承载着莆顶李氏族人开基创业、忠义传家的往事。
三座土楼中,最负盛名的当数马蹄形土楼“莆阳楼”。莆阳楼始建于明代中期,莆顶李氏族人聚族而居的大型民居建筑。“《李氏家谱》有记载,唐代名将李伯瑶追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并在漳定居,其后裔后来迁居莆顶,为纪念李氏祖籍地‘流洋’,将在莆顶村修建的土楼取谐音命名‘莆阳楼’,这座楼承载着我们莆顶李氏家族的荣光。”李三琛说。
初看以为是一座寻常的土楼,走进了细看才知内有乾坤。在莆阳楼内建有一座李氏家庙,即旌义堂。旌义堂内祀开漳名将李伯瑶及李氏先祖,还悬挂着“旌义堂”“旌表义民”“陇西衍派”“乡会连捷”“进士”“慈孝人瑞”等6方木雕匾额,雕刻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堂内的梁柱上还有花鸟鱼虫、山光水色、人物肖像等彩绘,栩栩如生,历经数百年仍色泽鲜亮。透过这气派的家庙,依稀可窥见莆顶李氏百年前的辉煌岁月。
说起这旌义堂的由来,还另有一段传奇。明弘治年间,南方各省饱受灾害、饿殍遍野,莆顶村人李靖毅然捐谷8000石以备赈灾,这个事迹感动了明孝宗皇帝,特旨旌表为义民,立下“旌表义民李靖碑”永志,并表彰建堂,流芳后世。如今,这方“旌表义民李靖碑”仍立在村口,见证着这段数百年前的传奇。在旌义堂内,还立着清康熙五十七年“右资李公自志碑”、光绪十九年“云霄分府倪维钦示禁碑”等20多方明清古碑,记载着莆顶李氏的历史。石碑群体量庞大,在闽南地区十分少见。
除了旌义堂,莆顶村内还有建于明清时期的源本堂、恪慎堂、爱亲堂等8座李氏分支宗祠,散落在莆阳楼四周,是闽南地区少见的祖祠群。“2016年、2020年前后,我们先后两次对爱亲堂等宗祠进行修缮,修旧如旧,尽力为来此的游客和学者还原旧时历史风貌。”李三琛表示。
如今的莆顶村,正以“旧得真实,老得可爱”的原生态风貌吸引着游客。这里没有过度修饰的商业气息,只有古榕低语、土楼静立,以及散落在角落的历史碎片。
“未来,希望有越来越多人走进莆顶村,读懂闽南传统古村落的辉煌与乡愁。”李三琛说。(记者 王怡婧 通讯员 朱乔柽 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