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曲阜,寒意未退,防山镇齐李村的麦田已悄然泛起新绿。孔祥涛蹲下身,轻轻拨开麦苗上的薄霜,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位祖祖辈辈耕作在尼山脚下的农民,正盘算着新一年的收成——每亩地流转金、合作社工资、年终分红的叠加收入,让他去年的收入突破3万元。


防山镇齐李村的麦田已悄然泛起新绿。

在曲阜这片浸润着农耕文明的土地上,一场名为“一块田”的改革正重塑着千年农事的基因,而春天的气息,已在这片金土地上悄然萌动。

破局:从“巴掌田”到“聚宝盆

曾经,曲阜的农村面临着诸多难题。土地碎片化严重,一块块零散的 “巴掌田” 分布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不仅大型农机难以施展拳脚,更增加了种植成本。劳动力大量流失,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不愿再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王庄镇孔村党支部书记孔宪生回忆道:“那时候,看着那些荒芜的土地,心里真是着急啊。零散的田地,连农机都进不去,种植效率极低,农民收入微薄。”

2023年,曲阜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启动 “一块田” 改革,试图打破这一困境。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分散的土地整合为连片农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乡村振兴开辟新的道路。

在防山镇齐李村,386户村民的千亩土地曾被分割成90个 “豆腐块”。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复垦和沟渠路网整治,将 “小田” 变 “大田”,耕地面积增加26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使亩均成本降低30%,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类似的改革在王庄镇三门庙村同样成效显著:2000多亩土地集中流转后,租金从每亩500元跃升至1000元,村集体增收13万元。三门庙村村民孔祥民感叹:“土地交给集体,收入翻番,心里踏实!”


息陬镇北元疃村将360亩散碎土地整合为金银花种植基地,村民每亩纯收入超1万元。(资料图)

“一块田” 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带来了规模效益。土地的集中管理和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一改革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曲阜的乡村大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息陬镇北元疃村将360亩散碎土地整合为金银花种植基地,村民每亩纯收入超1万元。村集体还投资50万元建设加工车间,通过 “线上直播 + 线下订单” 延伸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0万元。而在书院街道高王村,整合后的4亩温室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单价达5元 / 斤,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成为 “网红农产品”。

这些成功的案例,展示了 “一块田” 改革的多元实践。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唤醒了乡村 “沉睡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创新:科技赋能与产业链 “增值密码”

走进王庄镇为农农事服务中心,智慧大屏实时显示着全镇120台农机的动态轨迹。“北斗导航系统让农机作业误差不超过±2.5厘米。”负责人董本清介绍,这个数字农业中枢整合气象、土壤、作物数据,构建起覆盖2.9万亩良田的智能管理系统。

王庄镇人大副主席毕传彬认为,“一块田”土地革命的技术核心,在于“三级整合体系”: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或流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或种粮大户统筹种植规划,专业社会化服务公司负责市场运营。


八里庙梨枣喜获丰收。(资料图)

以智慧化服务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目前,为农农事服务中心在王庄镇服务2.9万亩良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一块田”。

“一块田”改革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了新的变革,曲阜市抓住“数字化革命”契机,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智慧农业的 “数字革命”,为曲阜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变革。尼山镇南辛南村将撂荒藕池改造成26亩水稻试验田,引入特色香稻品种,设计专属包装,延伸烘干、脱谷、销售产业链,亩均附加值提升 50%。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良友工贸玉米油生产线。

时庄街道八里庙村将 280 亩土地发展为中华梨枣采摘园,连续举办两届“中华梨枣采摘节”,营收150万余元,让梨枣树变成了“致富树”。小安村则通过 “中药材种植 + 药蝎养殖” 模式,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达40万元。

“一块田” 的跨界融合,为曲阜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来源。这种跨界融合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村产业的内涵,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蝶变:土地生金与民生共富的双向奔赴

改革红利正在反哺民生。在陵城镇良友集团的加工线上,一粒玉米经历了神奇的 “变身”。它被加工成玉米胚芽油、透明质酸钠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6万农户增收。防山镇马庄村将废弃窑坑改造成106亩高产田,种植西瓜等特色作物,预计年增收13万元。村支书杨保华感慨:“荒地变良田,集体经济的 ‘家底’ 厚了!”

产业振兴的 “七十二变”,为曲阜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等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种产业振兴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庄街道小安村“一块田”改革种植中草药。

“一块田” 改革带来的收益,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民生上。通过将收益反哺养老、教育等民生事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在曲阜各村,“一壶茶” 议事小院成为化解矛盾的 “和谐驿站”,党员联户走访解决民忧,基层治理从 “独角戏” 变为 “大合唱”。这种民生的 “暖心答卷”,让农民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今的曲阜,85个自然村推广 “一块田” 模式,流转土地超3.6万亩,村均增收15万元,带动3.2万农户致富。未来,曲阜计划深化 “5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建设,推动农业与文旅融合,打造 “明故城光影秀”“运河大集” 等文化品牌,年旅游收入目标突破200亿元。


尼山镇南辛南村将撂荒藕池改造成26亩水稻试验田。(资料图)

“改革没有终点,我们要让 ‘一块田’ 成为乡村振兴的 ‘动力源’!” 曲阜市从撂荒地到丰收田,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曲阜正以土地为纽带,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改革永无止境,曲阜市将持续推动'一块田'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从支离破碎到阡陌相连,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增值,这场始于方寸之间的土地变革,正在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当春风吹过圣城,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着破茧成蝶的传奇。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张艳 曹楠 刘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