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学为基石,心理学为桥梁,为你筑一条通向智慧的高速路。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老子说:上善若水,对水性推崇至极。
他在《道德经》中,这样表达对水的看法: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在老子的心目中,是万物之母,具有涵养一切之美德,孕育一切之能力,根本无法描述。
但这里,却又用水来喻道,可见其对水的尊崇。
接下来,老子连用7个“善”字,来赞美那些跟水有着相似德性的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平常人性,都喜攀高附贵,而有德性的人,如水一般,甘处卑下之位;
他们内心沉静,与人相交时心怀仁爱,说话诚实,善于治理事务,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行为合乎趋势。
不过,同样的水,到了另一些人眼里,立即成了卑劣的象征!
这在另一个污辱性的成语里得到了体现:水性杨花。
男权社会中,男人可以公然迎娶三妻四妾,女性呢,只要无法遵从贞节烈妇的要求,就会被冠以这样的称谓。
还有些人,生长于山明水秀之地,却因山高路远,缺少城市的便利和热闹,产生了嫌恶心理,用“穷山恶水”这样的贬抑之词来表达不满。
问题在于水吗?
道家用阴阳来形容事物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性质都不可能是单一的。
但你会发现,有些人总是善于发现光明,而有的人,总看到阴暗的一面。
当然,能看到哪一面,都属正常。
不过,问题在于,有的人,比如老子,能全面地看待事物,同时保持自己的淡泊宁静;
但有的人,却执着于事物的某一面,尤其是将消极面当作常态,用阴暗面来概括整个事物,因而人生观发生偏差,心理也莫名扭曲。到头来还认为是世界的问题,他人的问题。
如果把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用于看待他人和评判他人上,就成了以己度人。
心理学称投射效应。
我想起一则古代的趣事。
苏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常一起习禅打坐。
一次打坐完毕,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刚才观想,竟看到你是一坨翔!
佛印微笑着看向他说:我看到你是一尊佛。
苏东城觉得占了便宜,很得意地回了家,却被苏小妹一语点破:定中所见,皆是自性所现……
我们有着怎样的心念,就看到怎样的境界。
所以,以后再觉得这有问题,那有问题时,请审视自己内在的问题;
当我们看到的全是问题,只能说明,我们的心,需要调整和清理了。
更多精彩见个人主页。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注:图片侵请联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