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发布了一项关于中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研究证实,对比传统放疗,鼻咽癌诱导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毒副反应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且未增加复发。
该研究由中肿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团队领衔,联合中山市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完成。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简称CA,影响因子高达503.1)上。
据悉,该杂志既往主要发表癌症流行病学报告和综述,这是它创刊以来发表的全球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郭蕊副主任医师、谢方云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唐玲珑教授、陈林博士、徐桂琼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张宁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黄成龙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
鼻咽癌高发于中国,新发病例占全球47%。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鼻咽癌新发病例数为5.1万例,死亡病例数为2.8万例,其中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0/10万 vs 13/10万),中位发病年龄45岁。
论文通讯作者、中肿放疗科副主任唐玲珑教授介绍,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中晚期患者,放疗前通常需要接受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
然而,根据既往的国际指南,放疗照射范围仍需包括化疗前肿瘤大小,导致周围正常组织(如内耳、腮腺)接受高剂量辐射,引发听力损伤、口干等不可逆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马骏院士团队历时7年,牵头完成了这项开放、非劣效、多中心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了445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基于化疗前的肿瘤范围进行放疗,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则基于化疗后的肿瘤范围进行放疗,作为试验组。
左图为对照组(化疗前肿瘤范围放疗),右图为试验组(化疗后治疗范围放疗)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达到了91.5%,与传统疗法持平,但放疗照射范围减少了17%,且在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方面,试验组也表现出了显著优势。
例如,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降低了40%,晚期严重中耳炎发生率锐减了50%,口干症状改善了60%。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体力状态、情绪功能等也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化疗后范围放疗和传统放疗生存对比
化疗后范围放疗和传统放疗毒副反应对比
马骏院士表示,这是我国鼻咽癌诊疗实现从“保生存”到“优生存”的跨越式突破。“下一步,团队仍将围绕‘增效减毒’两个方向进行深入探索,希望能降鼻咽癌治得好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据悉,在2024年10月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上,此研究作为最新突破进展(Late Breaking Abstract, LBA)口头汇报,被评价有望被国内外指南采纳,指导全球临床实践。
资料来源:南方+、广东卫生在线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