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俗称“中风”,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特点包括发病急促、死亡率和致残率高,且夜间发病较为频繁。
脑梗发作前,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
01
睡前5种症状警惕脑梗
脑梗,亦称缺血性脑卒中,由脑血管阻塞引起,导致脑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症状包括语言障碍、肢体麻木、视觉异常及头痛头晕等。
多数脑梗病例发生在后半夜,因此时血液黏稠度增高且血流速度减缓,加上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狭窄等因素,易导致脑血管堵塞。
鉴于脑梗发病迅速且严重,提前识别其症状至关重要。睡前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引起警惕。
▼进行性头晕、头痛
睡前若感到头晕、头痛症状逐渐加重,比以往更为剧烈,伴有视物旋转感,这可能是脑组织缺血导致的血管痉挛信号。
▼身体一侧发麻
睡前突然视物不清,且休息后不缓解,可能与颈内动脉供血不足有关。身体一侧发麻可能是脑梗导致的,由于头部神经受压,伴随言语不清。
▼视物不清
睡前突然两眼发黑、视物不清,休息后仍无法缓解,这可能是因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供血不足,引发视网膜缺血。
▼频繁打哈欠
频繁打哈欠,伴有无力、嗜睡和头晕,提示脑部缺氧。
▼经常流口水
睡觉时流口水,若伴有嗜睡、头痛或面部歪斜,可能是脑组织缺血的信号。
02
脑梗有套自查方法
高血压、吸烟、心脏疾病等均为脑梗的高风险因素,而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及腹型肥胖也会提升患病可能性。
评估脑梗风险,首要步骤是识别自身是否存在这些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死的关键风险因素。当收缩压上升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上升10毫米汞柱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会显著提升。
我国界定高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可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均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抽烟、酗酒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吸烟者的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增加脑梗风险。
▼高盐高脂饮食
抽烟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酗酒则升高血压,增加脑梗风险。
高盐高脂饮食分别易导致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世卫组织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盐敏感人群应更低。
▼缺乏体力活动
缺乏体力活动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肌肉疾病等患病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脑梗虽然不是遗传性疾病,却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疾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那么患脑梗死的风险可能比普通人更高。
03
尽早防控是关键
脑梗不是“一次发病,终身免疫”,而是“一次发病,再发频繁”。了解正确的预防知识,可尽早防控脑卒中,避免发病或减少后遗症。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清除大脑代谢废物。
晚餐应避免暴饮暴食,特别是高糖、高盐、高脂食品,应多吃蔬果、谷物和鱼虾。
应限制酒精摄入,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或游泳,以增强体质。
▼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应提前预防,每年进行体检,特别是脑卒中相关筛查,如颈动脉超声和脑血流动力学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出现前述症状或不适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治疗和管理,减少并发症风险。
脑梗塞病史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药,并定期复诊,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编辑:李玲
资料: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