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央视播出了一部电视剧陈云出川,该剧一经播出就备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然而,当时已经80多岁的陈云本人,却立即给中央写信要求央视停播这部电视剧。最终这部剧播到一半时,就停播下架了。那么这部剧究竟讲的是什么?陈云又为何要求停播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低调谦逊的老一辈革命家陈云。



在这之前希望您能动动手指头,点赞加关注给我一个支持。

如今位于上海青浦区的练塘镇,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水乡古镇,来参观这里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这里便是老革命家陈云的家乡。而1905年陈云出生时的练塘镇,还完全是贫穷、不起眼的小村子模样,并且当时此地还归属于江苏。人们也不会想到,从这里会走出一个日后的“大英雄”,他为老百姓和国家而走上战场,为新中国的发展默默付出。

但鲜为人知的是,童年时期的陈云经历却十分悲惨。2岁丧父、4岁丧母,小小年纪的他就由舅父抚养长大。14岁时,由于家庭贫困,舅父已经无力供养他上学,陈云只能半路弃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一名学徒。

这里的学徒大都需要苦练珠算,和记账统账等基础技能,工作繁琐不说,每天还要站柜十几个小时,工作十分辛苦。但陈云却乐在其中,因为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本领,还在这期间读了很多书。使他的眼界变得开阔,也为他后来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商务印书馆一些老人们的回忆中,陈云是一个很温和的年轻人,待人接物都十分的谦和有礼,因此在职工中,他的人缘也很好,大家也比较信任他,有事情都会和他商量,征求他的意见和看法。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陈云加入到商务印书馆的反抗活动中,自此逐渐参与到革命队伍中,还在这期间成为了我党的一员。在江苏、上海地区,为党的工作积极奔走。

1931年,我党特科发生重大变故,许多重要情报和人员都面临着被暴露的危险,情况万分危急。陈云接到情报之后立即向上级汇报,并在他的全力协助下,赶在了国民党的搜捕之前,让事情发生转机,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也正是由于他的突出表现,他被调到了我党特科工作。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再发生,他首先改变了特科的工作方式,并自掏腰包让可靠人士出面,在上海筹办了多个店铺,这些店铺分散在上海的各个地区。



而他本人则常常扮成商人、账房先生等身份,在各个秘密联络点开展党的工作。这使得当时我党的情报工作,有了可靠的社会根基,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遵义会议之后,他又带领红军部队踏上长征,然而当时担任军委纵队政委的陈云,却突然消失了,队伍中再也看不到陈云的身影了,他究竟去了哪里?

原来,同年5月份时,陈云收到上级的一份秘密特殊任务,上级让他回到上海恢复我党的情报工作,鉴于当时上海地区正处在国民党管辖区的情况下,这项工作是十分艰巨而危险的。除此之外,上级还要求他设法联系共产国际,汇报我党的工作和红军的境况。这在当时遵义会议之后的环境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党采取了极其严密的保密措施。陈云离开红军部队时,就连身边最亲近的同事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去做什么了。在辗转成都、重庆多次之后,历经万难才终于到达上海。

而当时的上海正处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下,陈云想要展开工作变得更加艰难,好在联系到了共产国际,在商讨之下,决定让他先去莫斯科再做打算。于是,陈云又从上海前往莫斯科,汇报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他还挤出时间,以笔名“廉臣”撰写了《随军西行见闻录》。由于当时的环境,他就以一名被俘国民党军医的角度,细致地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并于1936年,我党在法国创办的中文杂志上连载发表。

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它为我党的宣传以及证明国民党反动派污化我党形象,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很多年轻人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动力。开头所提到的电视剧陈云出川,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而至于陈云为何要求停播这部电视剧,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当时,四川省一名干部了解到,陈云在红军途中“消失”的故事,就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写成了一部电视剧陈云出川,并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整部电视剧内容,非常客观地反映了当时陈云同志的战斗经历,对场景的刻画、以及遭遇危机时,陈云同志做出的判断,心理活动等,都极大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在电视剧上线之前,编剧还曾向陈云的家属和秘书进行了交谈,经过他们的细致审查之后,便同意了这部剧的拍摄,最终通过审批在央视播出。

该剧一经播出之后,就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好评,成为了当时大热的电视剧。让人们了解到老革命家的这段秘密而伟大事迹,在如此危险的处境下,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令很多观众对这位老革命家产生无限的崇敬。

而当时已经80多岁的陈云本人,对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却一无所知。因为,整个过程家人并没有告诉他。而且晚年时期,陈云患有严重的青光眼和白内障,视力很差,是无法观看电视的。

平日里也都是收听电台新闻联播,即便是有事,他也会让人录下来,等有空了再补听。在家人看来,陈云是不会知道这部电视剧的播出的。然而,不知情的护士却意外透露了这个消息。护士告诉陈云,在电视上看了他的陈云出川,很是精彩。

陈云却是一脸茫然,他连忙问:什么陈云出川?于是护士向他简单讲述了下,他听完之后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立即叫来秘书,让他把剧本找来读给自己听。陈云听完之后,就立即给中央写信,要求停掉这部电视剧,不要继续播了。于是这部播了一半的剧就这样下架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看到这部作品。

陈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看来,个人的名利不应该摆在第一位,早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他就曾说,人民的力量才是第一位,其次是党的领导,最后才是个人。如果没有前面这些,个人是很难做成事的。这就是陈云,一个低调谦逊的老革命家。



其实类似于这类的事情,还发生过很多次,陈云自然也明白这是大家的分内工作,但要是直接拒绝,难免会让对方为难。于是,早在最初他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有关他个人的任何报道或是宣传,都必须由他亲自过目。而一旦经他的手,这些基本都会被毙掉。

有一次,宣传部门编辑了一本《陈云画册》,大家都知道他的规定,所以也不敢贸然发行,就先交到他那里审核。但当时陈云既没有点头答应、也没有摇头否定,而是默默收了起来。

而这一放就是8年,在他病重时,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希望趁他90岁的诞辰,可以将画册出版,为此多次去找他。起初,他依旧不同意,但在大家的软磨硬泡下,他才勉强点头。然而等到所有准备工作做完,画册出版那天,陈云也已经去世。

当时还有一篇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回忆文章,送到了他这里审查。陈云看了之后,虽然点头同意了发表,但是文章中有关他个人的内容,都被删掉了。

同样的,在他生前有一家出版社总编辑,十分喜欢他的书法,多年来收集了很多他写的条幅,原本想要出版一本陈云墨迹选,但由于知道他的规定,一直以来都未曾出版。

他曾说个人的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当时,家乡上海青浦和练塘镇决定,建立陈云同志革命历史陈列馆,他都直接去信表示不要搞个人的革命业绩宣传。

也因此,他的家乡根据他的意见,改为了当地革命历史的陈列馆。不过,在陈云去世之后,家乡人为纪念他,还是建立了陈云纪念馆。

在工作中,这一准则陈云也一如既往地贯彻到底。一般来说,有重大活动或讲话时,都会有新闻报道,陈云对此尤其慎重严谨。每次活动结束之后,他都会专门和记者、秘书以及相关人员开会,亲自商量如何撰写新闻稿。

一些和他接触过的记者回忆称,报道陈云同志的讲话时,可以删减,“总不能满篇都是我的话”,但不能多加或修改,“那就不是我的意思了”。可见陈云同志在工作中的严谨和谨慎。



不仅如此,陈云还给自己立下了“不收礼”的规矩,凡是有人送的,必须向他汇报,身边人也不能擅自收下。对此,他给出的解释是,送礼是有事找我帮忙,但收下之后,决定事情就有偏差了。

一次,他去外地视察结束之后,坐火车回北京。当时,为了犒劳他多日来的辛苦,当地两名同志直到火车开走,才告诉陈云的随行人员,车厢后面有一筐送给首长的补品,这么多天他太辛苦了。随行人员一听急了,赶紧说,你们快把东西带回去吧,首长是不收礼的。

两名同志却坚持称:首长工作期间,也不让提高伙食,又忙碌这么多天,筐里也就是两只母鸡和一些青菜,是我们犒劳首长的,哪里算得上送礼。

随行人员犯了难,只好请示陈云,并提议既然东西已经在车上,不如就按市场价卖了。陈云却坚持道:不能开这个先例,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后就阻止不了了。还是让他们带回去,和他们说这份心意我领了,但是东西我是坚决不能收的。两名同志听到陈云都亲自发话了,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在下车时,只好将礼物又带了回去。

1976年以后,陈云积极支持一些老同志出来工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一些老同志为表达感激,送去了礼物。其中有一位同志和陈云是共事多年的好友,为了表达谢意,他带了一纸箱葡萄作为礼物,带到了陈云的家中。在当时,葡萄也是少见的水果,大多数家庭是舍不得买的。

陈云见状,先是祝贺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可以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对于这份礼物,他坚持让对方带回去,两人为此反推让,最终陈云为了不让对方为难,只好在葡萄串上摘下5颗吃掉。这位老同志也明白陈云的坚持,最终还是将葡萄带了回去。

还有一次,军区干部来向陈云汇报工作时,带来了一些当地的特产葡萄。陈云依旧不收,坚持让他们带回去,并表示:我是中纪委书记,更要做好表率,你们带回去吧。



两人便解释说:两盒葡萄不值几个钱,也算不上收礼,想着带过来让您尝尝特产。听到这番话,陈云便表示:那好,我就吃10颗,凑个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都带回去。这一次,送来的礼物再次被“拒之门外”。

渐渐地,来找他的人也就不再带礼物了。不仅如此,陈云还严禁搞特殊化。

1956年,陈云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夫人于若木在他的身边寸步不离地照顾他。按照国家的一些规定,照顾他这样的老革命家,也属于执行任务,所以于若木的工资也是照常发放的。

陈云得知这件事之后,马上和夫人讲明,看病是个人的事情,再说国家为自己的治病已经有优待了,怎么还能拿工资呢。于是,在陈云康复出院之后,夫人于若木就回到单位,按照陈云的要求,将这段时间里收到的工资全部退了回去。

陈云对自己的孩子也非常严格,甚至在家中定下了三个规定,就是不能乘坐他的车,不能随意触碰他的文件,也不能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除此之外,他还要求他的孩子们,不准让人接送上下学,也不准搞特殊化。这看似十分严格的条件,却暗藏了一个父亲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和用心。

日常生活中,陈云对自己更是十分节俭。粗茶淡饭,布衣素食是他真实的写照。他身上穿的一件衬衣都是补了又补,用的皮箱还是延安时期买的,直到1994年还在用。其中一件棉坎肩更是穿了40多年,上面早已经布满了几十个补丁,直到衣服破的不行了,他才答应换下来。

陈云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学者,晚年时期,他经常在报刊或是出版社发表文章。1982年,陈云文稿选编出版,他收到了的第一笔稿费,就全部上交为党费。后来陈云文选出版,他又得到了一笔稿费,这一次秘书建议他,可以先存起来,以后可以捐给慈善事业。



不久之后,陈云从新闻联播上听到,希望工程和北方曲艺学校正在筹款建设,于是他就将这笔钱全部捐了出去。而关于他为慈善事业的贡献,也不止这一次。他的那些捐赠收据,都存放在他的书柜里,可见他对慈善事业的重视。

1995年4月10日,在他弥留之际,他交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次党费,当天下午陈云同志与世长辞,享年90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