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 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
11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
2024年9月29日,车辆行驶在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上。当日,厂通路全线通车,大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时间缩短约30分钟,为两地群众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2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介绍了京津冀三省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
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收入增加,区域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纵深推进,三地区域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2024年,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2%、5.1%和5.4%,增速均超全国。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产业比重近7成,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8成以上,天津占比超6成,河北提升最快(为53.7%),比2013年分别提高5.8个、9.8个和12.7个百分点。
高端产业发展较快。2024年,三地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近8万亿元,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3年分别提高2.1个和7.0个百分点。2024年,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7%、4.6%和7.5%,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2.3%,比201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需求潜力不断释放。从投资看,2024年京津冀三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同比增长5.1%、3.1%和6.8%。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三地基础设施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水利、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领域投资拉动作用明显。设备更新逐步释放政策红利,三地设备购置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2.1%、12.3%和20.4%。
消费方面,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3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2024年为3.4万亿元,三地加力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均同比增长2成以上。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4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415元、53581元和34665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6.9%、6.7%和7.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6.9%、6.5%和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0%、7.1%和8.3%,均快于城镇居民。
同心同向,携手攻坚,打造生机勃勃协同创新局面
完善体制机制,三地同心同向,携手攻坚,以“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激活“发展链”,完善“生态链”,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打造生机勃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局面。
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机制,三地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平台、优化创新机制上谋篇布局,明确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攻关、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
加大研发投入,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
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
天津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多项“领域第一”。河北支持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价值评估和交易、展示推介、技术经理人培训等活动,扩大科技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半径。
此外,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超5800家,聚力打造“类中关村”产业创新生态。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八年蝶变、加速崛起,成为唱好京津双城记的产业发展示范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十年创新实践,形成“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光电芯片等领域,加速创新成果研发和转化。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从蓝图到现实,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吸引了135家科技企业扎根,成为未来之城的创新引擎;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了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
政策同向、资源同享、产业同促、生态同育。数字背后,是三地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科技成果的落地和创新主体的集聚,更是三地握指成拳、协同创新的生动体现。
2024年4月23日,“河北福嫂”姬聪在北京雇主家中照看宝宝。在京津有11.45万名“河北福嫂”,他们被评为“全国最具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三地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一盘棋”统筹,“一张图”推进,“一条心”发力,“一体化”布局,“一张网”链接,区域发展跑出加速度,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三地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万亿元。
工信部会同三地政府印发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以“六链五群”为重点引导京津冀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链群建设、优企培育、数字化转型等领域重点建设任务。
三地印发实施6链图谱落地方案,同步形成图谱落地指南,统筹推动5方面任务42条具体举措落实。攻“卡点”协同创新,开展2批京津冀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揭榜,2024年14个“卡点”实现突破。
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7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集群实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生产能力全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形成国内产品谱系最完整的信创集群;生命健康集群创新药、医疗器械获批数量全国领先;电力装备集群特高压变压器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超高压直流变压器技术国际领先。三地在集群培育方面不断实现突破。
示范项目多点开花。
“开通一条路”,国内首条跨省测试道路京津塘高速自动驾驶干线物流测试场景全线贯通,北汽福田重卡实现点对点自动驾驶示范运营。
“共造一辆车”,实施供应链配套工程,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
“共建一批园”,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升级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园,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港启动建设。
“智算一张网”,上线国内首个跨区域算力平台,可调度津冀晋蒙地区算力约10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形成国内智能、绿色算力资源最丰富的环京算力带。
协同生态不断优化。
三地培育高水平创新载体,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和汽车供应链、智能制造装备、氢能等产业联盟,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在雄安新区正式揭牌。
搭建高端化对接平台,三地共同举办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重大活动,加快推动政府“定链”向市场“成链”转变。
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2024年,京津冀三地交通部门着力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雄安新区至大兴机场快线(R1线)、雄忻高铁、雄商高铁建设有序推进,石雄城际开工建设;省道S327廊坊和沧州段通车,京雄高速二期全面开工,荣乌新线高速二期项目方案通过交通运输部现场评审;7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全面完成,3项试点通过验收、均获评优秀等次。2024年,雄安新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互联互通也在扎实推进。
北京通州东夏园枢纽投运、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基本完工。厂通路全线建成通车,大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时间缩短约30分钟,日均通行量达到1.1万余辆。石小路、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加快推进。
京津冀衔接干线公路网越织越密,6个项目建成通车,京蔚高速全线贯通,北京西六环至蔚县由过去3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涿鹿县实现了和北京1小时通达,“走京蔚高速,看大好河山”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增添了强劲动力。
通清路京津段实现贯通,国道G335京冀段、G108新线高速北京段等项目开工建设,承平高速北京段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城际联络线一期、津兴城际二期2个项目建成投用,大兴机场区域铁路网络进一步加密,廊坊至大兴机场实现快速通达。京唐城际北京隧道段加快建设,北京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等3条段线路通车,城市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加快建设。
2024年,港口群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吨、同比增长3.4%,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09.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8%。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签署一致行动书,进一步优化港口群功能布局,深化合作完善航线布局。
2024年,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同比增长22.5%。邢台褡裢机场通航,石家庄机场总体规划获批。三地携手推进城市航站楼建设,大兴机场与津冀两地签署天津西站、雄安城市航站楼合作协议。
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环京通勤定制快巴新增雄安、武清等线路,累计达到11条主线39条支线。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运送23万人次。
齐心协力,携手治污,美丽宜居京津冀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坚持“一盘棋”思想,三地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齐心协力,携手治污,不断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美丽宜居京津冀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分别降至每立方米30.5微克、38.1微克、37.7微克,优良天数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蓝天白云成为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北京密云水库、天津蓟州区州河、河北省秦皇岛湾北戴河段等11条(个)河(湖、库)和海湾获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河湖清、海湾蓝的美景融入市民生活。
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等文件,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实行组长轮值制度,发布三批次走深走实措施清单,协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京冀共同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区域“无废集团”建设试点,是全国首例省级层面的创新探索。
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深化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意见,全面巩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聚焦交界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
北京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市委月度工作点评会,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天津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国三标准以上机械占比达到70%以上。河北55家在产钢铁企业全部达到环保绩效A级水平。
三地强化重点流域协同保护,拓展跨界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动潮白河、滦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
合力推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2.6%,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三地共同制定实施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是全国首个区域性低碳出行标准,为社会公众自愿参与碳减排提供标准。
京冀联合编制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加快创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联合推动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市和天津市宁河区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文化共融,品牌共塑,不断推动文旅协同发展
三地有关部门不断推动文旅协同发展。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客流内循环占比已经超过55.32%,三地已互为重要且热门客源地。
实现机制共建,三地成立京津冀文旅协同专题工作组,联合发布《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天津共识》《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
实现文化共融,三地共同举办第13届中国艺术节、京津冀戏曲展演季、京津冀非遗联展等重大活动。今年春节期间,三地联合举办跨年迎春大联欢、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等六大板块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为广大群众奉上了丰富多样的春节文化大餐。
河北省推出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免费通行高速公路政策,2024年带动文旅综合消费500多亿元。发布实施全国首个区域性自驾驿站服务标准《京津冀自驾驿站服务规范》,推出自驾驿站试点单位33家。开通13条京津冀旅游直通车、旅游环线列车线路。京蔚高速开通以来,蔚县累计接待游客人次及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5%、31.6%。
实现品牌共塑,三地共同推出百余条特色旅游线路,联合举办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十周年、京津冀携手粤港澳、京张骑游大会等营销活动。“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跨界联合宣传推广活动入选全国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
三地共同推进长城、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建成投用,金山岭长城与司马台长城共管区域保护修缮工作稳步推进,大运河京冀段实现旅游通航。
依托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展会平台,三地搭建协同发展展区,集中呈现三地文旅消费新场景。(河北日报记者 曹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