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和海河上游、黄土高原东部,被誉为“华北水塔”,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创新推进全流域协同治理方案,构建起跨区域、多主体联动的治理体系,形成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山西方案”。

初春时节,漫步吕梁临县黄河岸畔,河风轻拂,目之所及,孩童玩耍,万物萌动,满是蓬勃生机。“二三十年前,这里全是秃头山,刮大风时,黄沙里卷着煤渣,河水浑得叫人心慌。”临县居民李国栋看着眼前美景,回忆当年的不易。

黄河流域面积占山西总面积的73.1%,是山西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带。然而,长期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黄河山西段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挑战。

“地域广袤、生态环境脆弱等基本特性决定了黄河治理必须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等基础难题。”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赵立东说,为此,山西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格局,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基本实现从分散治理向全面治理、重点治理向系统治理的转变。

2024年前10个月,山西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8万亩,黄河流域完成营造林面积192.46万亩,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从2019年的54.5%提升到2023年的90%,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稳定达到Ⅱ类水质。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山西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出台规划,实施一批优质“三北”工程项目。加强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提升。

同时,山西加强与陕西等邻省的联动合作。202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暨沿黄9省区法院黄河流域司法保护工作推进会在吕梁召开,会上签署的《司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西倡议》,倡导协力构建黄河流域9省区各级审判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加强审判机关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联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在运城市盐湖湿地,成群的火烈鸟、白天鹅和黑腹滨鹬在此翩跹起舞,吸引不少鸟类爱好者的驻足。观鸟人刘洪斌对这些年的变化如数家珍:“自2014年首次发现以来,野生火烈鸟已连续11年选择在这里越冬了,运城盐湖也成了我国少有的以家族群居方式长期‘定居’的鸟类栖息地。”

如今,运城盐湖记录鸟类达200余种,火烈鸟、白天鹅、灰鹤等珍禽与碱蓬草、七彩湖光交相辉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亮丽名片。

运城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站,也是检验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最终成果的地方。“水草丰美、百鸟翔集”,运城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顶层谋划及项目的扎实落地。

河津市投资新建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是运城市87个“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中的一个。其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3万立方米/天,还预留了可以再处理3万立方米/天污水的建设用地,基本满足了河津市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中水回用系统投入生产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们累计节省成本约560万元。”晋能控股山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河津发电分公司发电运行部主任李俊华说,该公司通过使用河津污水处理厂输送来的中水,将用水成本从原来的2.97元/吨降至1.5元/吨,“既保护了水资源,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兵表示,山西推进实施中部引黄、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等一批水网骨干工程,为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四梁八柱”,提供了坚实保障。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山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山西出台《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山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并持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托黄河的福,现在老牛湾成了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村里建了29间民宿,生意都不错。村民从贫困走向致富,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改善生态的结果。”黄河边老牛湾村的民宿老板魏永富说,自己家的民宿有70张床位,可同时接待100人以上用餐,仅这一项,一年增收便超过10万元。他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林子说,“前半生我是种树的,如今退休了,自己也乘上了‘凉’”。

如今,山西人工造林规模连续3年全国排名第一,2024年1月至9月黄河流域5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4.7%。未来,山西将继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这条母亲河在三晋大地焕发蓬勃生机。(经济日报记者 梁 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