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福建省长汀县,绿意初萌,曾经的重点水土流失区河田、三洲等地,从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点。


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

这些变化离不开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的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作为长汀县水保工作的主力军,该中心把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将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扎实推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通过“六大工程”“十八项行动”,持续探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1985年以来,该县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6.85万亩,水土流失率从31.47%降至6.31%。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并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全球生态修复保护起到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该中心也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等荣誉。

弘扬水保精神 全员深入基层


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开展现场调研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水保精神,咬定治理荒山不放松,争做生态建设先行者。”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说。

数十年来,该中心全体干部职工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己任,始终奋战在生态建设第一线。在全县率先设立领导党员干部“水土保持责任区”,对全县30片、35万多亩水土流失区逐片落实相关责任人。组织引导农村党员、群众认领山林守护、生态保护等岗位1526个,建立10多个示范林,吸引近7亿元民间资本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坚持群众路线 “三问三送”解民忧

“在开荒种果初期,因不懂水土流失治理,走了很多弯路。是长汀水保的技术人员送来了‘锦囊妙计’,指导我们挖掘等高水平沟、鱼鳞坑,还补助了百喜草苗,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重拾信心。”长汀绿湖家庭农场负责人马雪梅说。

这是该中心开展“三问三送”活动的一个缩影。


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开展党日活动

问政于民,送政策下基层。出台相关政策,通过项目支持、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水土流失区群众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产业,走出一条水土流失治理的群众路线。

问需于民,送技术下基层。深入开展水保技术进农村、法律法规进企业、水保知识进校园等活动。每年开展近10场技术培训,让群众成为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人翁和主力军。

问计于民,送资金下基层。坚持规划引领,在项目安排上优先选择经济后进乡村,在措施布置上更加注重发展生态致富,持续加大坡耕地改造、生态安全水系等项目建设,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危害,促进项目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坚持守正创新 提质增效办实事

“我们着力建立健全长汀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四站二院一中心’科研平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探索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新技术,持续深化‘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实现绿富共赢,为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提供有力支撑。”长汀县水土保持站站长林根根介绍说。


水土流失治理现场

立足怎样提高项目区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等实际问题,该中心推动森林成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实现“绿富共赢”。同时,大力发展崩岗经济和循环经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汀江源龙门景区,河田水土保持科教园,三洲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以及策武南坑、濯田寨头、新桥余陂等美丽乡村建设,年吸引近100万人次休闲观光。

在深化改革方面,实行治理企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运作,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从政府主导向社会主体转变;实施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三大工程”和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六大工程”,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从规模化向精准化转变;总结形成了《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标准体系》9个技术标准,颁布实施了相关条例和命令,实现从重治理向预防为主转变;在全国率先完成水土保持碳汇试点研究,并签约成交水土保持项目碳汇、跨省水土保持项目碳汇等多项全国首单碳汇交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升级。

接下来,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将以生态优先为根本点,深化水土流失“全域治理”,增创充满活力的生态新优势,在更高起点上打造新时代“长汀经验”升级版,建设具有长汀辨识度的生态文明高地,继续在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前头、作示范。(文/图 罗姝 陈炳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