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社会实践队前往长汀,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专业设备监测水土保护情况,操控无人机在当地检测人工林病虫害。
这是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师生第十年来到长汀。过去10年,他们交出了一系列“成绩单”——走访了长汀18个乡镇,全覆盖监测水土流失,累计观测数据20GB,奠定东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关键基础。
同时,社会实践队的工作也赋能长汀生态治理模式,助力“长汀经验”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果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三等奖与福建省特等奖。
深耕长汀十载,共筑生态修复梦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当时的发展困境。
2000年2月,“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福建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09年,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治理面积达107万亩。2010年,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继续实行扶持政策,再干一个8年。
2015年,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应运而生。
观测研究站由国家林草局批复建站,福建农林大学承担实施,长汀县水土保持站参与共建。定位站主要围绕南方红壤侵蚀发生过程和驱动机理、退化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强度侵蚀初步治理区生态功能的维持与调控等方面开展定位观测,揭示红壤区土壤侵蚀发生过程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机制,筛选适宜南方红壤区应用的乔、灌、草优化配置模式,对解决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同年,依托国家林业局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赴长汀社会实践队成立。之后的十年时间,林学院长期派驻林学、森林保护、水土保持方向的专家学者、科技特派员等教师200多人,累计入驻研究生480余人(其中博士49人),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44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走进长汀,走进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自找苦吃”。
实践队成员在长汀调查马尾松生林生长情况
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数据显示,1999年至2024年,长汀县累计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311.2万亩,水土保持率从76.18%提高到93.56%,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79.55%,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从698.9万立方米增加到2179.9万立方米。
2021年10月,经水利部推荐,《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将在大会主题论坛上推广,标志着“长汀经验”走向世界。
2022年7月13日—14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组对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进行现场评估,专家组对生态站近五年在人才培养、科研产出、成果应用、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综合评估结果居相关定位站评估成绩前茅。
针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主任、副教授侯晓龙先后深入长汀基层数十次,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服务,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过去近二十年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侯晓龙感受颇深。他表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的高度概况就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而“长汀经验”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成功的前提,群众和社会的参与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保障。
科技赋能治理,生态经验耀四方
2022级碳中和创新实验班的曾紫露是实践队中的一员。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她曾经两次前往长汀县南坑村调研。南坑村水土流失治理的故事让她备受触动。
南坑村地处长汀县城郊,20多年前的南坑村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村内“山光、水浊、田瘦、人穷”,也被村民称为“南坑”。
上世纪90年代起,在原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的带领下,村里党员干部带头治荒种树,种植油柰、桃、李、银杏等果树,带动全村村民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种养业,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曾经民谣里的“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变成了现在的“长汀哪里甜,策武加河田”,南坑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银杏第一村”。
2024年暑期,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赴长汀社会实践队走进长汀县南坑村,学习感悟南坑从“荒山到绿洲”的伟大巨变。在南坑村,他们采用无人机等现代手段在检测南坑村1800亩人工林病虫害情况、开展2场生物防治科普讲座,发放《绿水青山》宣传手册近500份,采集长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状调查问卷1000余份,并结合专业内容制定相关解决方案。
“在长汀的实践经历,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时光。”曾紫露说,队员们一起翻山越岭,用专业设备监测水土流失,操作无人机收集数据,“那过程虽然辛苦,却无比充实。”
过去十年中,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赴长汀社会实践队青年师生紧扣生产需求,聚焦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制约性问题,加强数字赋能,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与生态治理防治技术推广,累计应用50000多亩,发放宣传手册2966份,调查问卷2000多份,推行林果、林草、林药等多元化的大食物观治理策略。
扎实躬身乡野,实践队师生开展线上线下人才技术培训、宣讲及示范观摩2300多场,培训林业人才和新型职业林农12000多人次,间接辐射人数达3万多人次。融“两山”理论,促林农增收,助乡村振兴,系统提升“长汀经验”2.0版本。系列应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5项。
同时,实践队成员在充当技术指导员、调研员、宣讲员、厨师、班主任、新媒体工作者等多重角色中练就会说、会写、会做、能吃苦的本领,连续8年开展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及森林资源协作研讨,队内台籍教师受邀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未来发展论坛上分享实践经验,推动两岸共治共享。
融合红色教育,体悟绿色新发展
实践队成员参观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
2024年暑假,实践队师生一行来到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认真聆听了“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微党课。
中复村是当年松毛岭战役的所在地,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实践队一行在红色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红土地,了解红军桥的历史,感悟观寿公祠里的长征精神。通过深入实地参观了解,实践队员们切身体会到先辈们对革命的热情。
同时,实践队拜访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党的十九大代表原村支部书记沈腾香。通过和沈腾香的深入交流,实践队成员们不仅感受到了老一辈党员拼搏奋斗的精神,也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实效,真切感受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队员还先后前往福建省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杨成武将军广场等红色旧址参观学习,追寻先辈们的足迹,了解革命先贤的英雄事迹。
一次次实地参访研讨、一堂堂生动深刻的微党课、一次次理论学习与沉浸式现场教学的有机结合,都让这堂“实践课”更有温度和效度。
“长汀社会实践是学院党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写照。”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余坤勇表示,十年来,林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两山”理念融入实践,让红色基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熠熠生辉。通过实地调研、技术推广和红色教育,实践队不仅推动了长汀生态修复的进程,也让师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党建与实践的融合,拓展实践领域,加强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让“长汀经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才。(文/韦沁妤 鲍春 图/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