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芳

“教育没有旁观者,今天我们做一个全新的尝试,把社会各界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把各方面的资源聚集起来,实现运营需求和运营资源的有效匹配,共同构建一个协同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新生态”——2月20日到22日,深圳举办的“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

记者了解到,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深圳率先打破教育系统“内循环”,开放了全市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以及科技企业等90余家单位科教资源,以科学教育为突破口,创新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教育资源对接新平台,助力深圳打造“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的教育新生态。

(小标)“每周半天计划”学校已升至100所

2024年9月,深圳就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记者从此次活动中获悉,目前已经有100所学校加入该计划试点。

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钟质表示,深圳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实行“每周半天计划”,“这半天去哪里?学什么?这与我们团属阵地常态化开展的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有区别。以活动中心为例,我们以课外实践为主,活动主体以家长带着孩子的亲子活动和主题活动为主,接下来要增加由学校带领的整班制活动,就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不仅对我们活动举办单位提出了新要求,对课程的深度、广度和组织形式都提出了新要求”。

钟质也告诉记者,通过这次资源交流对接活动,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校外课程的全市统筹和安排,“通过资源统筹,更科学、有效地整合对接,实现宫校联动”。

(小标)114个优质校内场馆资源学校“一校一馆”开放共享

当天交流活动上,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等12所中小学校长代表宣读“一校一馆”共享承诺,与全市中小学校共享优质校内场馆资源。首批将有114个“一校一馆”开放共享。

作为“每周半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教育局从2024年起推进“一校一馆”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市每个公办中小学校(含校区)打造一个以上特色教学场馆空间,面向全市师生开放共享。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学校不是孤岛,教育没有围墙。‘一校一馆’行动,旨在开放和共享学校的场馆资源,实现互助共赢。这是学校资源的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城市教育的一场共同体实验。”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鲁江说。

他表示,该校不仅将对外开放智能制造空间、互联网创新空间等多个场馆,还将提供航空航天等一批优质课程,确保让学生们“学有所得”。

除此之外,深圳已有779所学校全面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下一步,将通过“三个1000”建设(1000个校外基地、1000个学校场馆、1000个科学小屋),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从课本走进科技前沿,推动全社会协同育人。

(小标)最好的社会科教资源向中小学生开放

此次资源对接活动,全市各单位拿出了最好的科教资源向社会开放,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校外课堂。

深圳1800个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的科教体验中心,1000个文体场馆、1320个公园、2500公里绿道都成为了中小学生的校外课堂。深圳17所高等院校和近百所科研院所整合4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学科、690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30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打造一批面向全市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高端校外基地和优质课程体系,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交叉领域,向全市中小学生共享科教资源库,让深圳中小学生提前触摸到科研的“星辰大海”。

深圳市城管局垃圾分类中心主任梁治宇告诉记者,通过这次交流对接活动,城管部门将所有的资源清单都梳理了一次,可以跟更多的学校和孩子们进行直接的对接,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让深圳的每一个公园、每一个垃圾分类甚至每一棵植物都能成为教育的场域和风景。

梁治宇告诉记者,深圳有1320个公园、2500多公里的绿道、300多公里的鲲鹏郊野径,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其实我们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很多都感受不到鸟叫虫鸣、听不到风吹过的声音,当孩子们看到深圳园博园里的青砖绿瓦,就知道生活在古代的人住的房屋是怎样的古建筑,走出来才能知道书本中的文字现实中是什么样子,书本上的东西会变成你的味觉、嗅觉、视觉和触觉 ,记忆会更深刻,理解会更深。”

深圳技术大学教务部兼招生办主任刘宏伟告诉记者,该校之前就开设了涵盖前沿科技、先进技术热点的活动和讲座,在中学课堂备受欢迎。这次交流活动现场带来的炫酷赛车、先进技术产品,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更贴近中小学生的喜好和认知,他们之间的交流会更顺畅。“之前都是点对点的交流,这次活动以后,会通过这样的桥梁变成多对多的沟通,就会更有效率”。

“如果中小学生通过参加我们的课程、实践活动,能让他们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刘宏伟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