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广东省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正式实施。《标准》首次提出民办培训机构聘任专职教学、教研人员,应当在合同中对师德等事项作出约定,不得有酗酒、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等行为。

这一严把教师“入口关”的举措,目的是进一步保障孩子们的校外安全。

孩子的安全牵动万千家庭的心,更关乎祖国与民族未来。

广东扎实推进实施教育安全守护工程,织密筑牢校内校外安全防线,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保护屏障,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一张保障孩子安全的“守护网”,正越织越密,越织越牢固。

守护校园安全

孩子在学校吃得干不干净、安不安全?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高度关切的话题。

多年来,云浮云安区鲲鹏二小校长梁星梅都坚持一个习惯:无论多忙,只要在学校,每天中午都会去食堂跟学生们一起用餐,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是对食堂食品安全的督促。

对于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广东明确了校园食堂公益性原则,强调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列入考核评价指标和学校督导评价体系。


早在2020年,广东省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部门监督管理责任。

守护校园安全,是一项体系性的工程——

广东推进完善校园安全工作和督导机制,严格开学前的安全检查,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致力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非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不得在校内设置校园商超,已经设置的,要逐步退出。

高校实验室安全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广东不仅要求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还定期开展广东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交流活动,让高校相互“取经”,筑牢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线。

校园周边安全也是守护重点——

广东公安机关对校园周边区域治安情况复杂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在上学、放学时段校园门口五十米内安排警力重点守护。


在每学期开启前,广东民警会走进校园,给“休息”了一段时间的校车做“体验”,给校车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及时消除校车安全隐患,确保开学季校车“健康”上路。

广东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表示,广东明确提出建立学生保险机制,要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购买校方责任险,这一做法省去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保护学生身心安全

新学期伊始,广东的“法治副校长”陆续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带来“开学法治第一课”,帮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广东给出了明确答案:

一方面,如果学校发现学生在校园及周边安全区域内有携带管制器具、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采取措施保护、帮助受伤害者,通知学生监护人或者其他近亲属,及时调查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学校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另一方面,教职工不当行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治理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欺凌逐步成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

此前,广州明确学校应设置欺凌举报箱,正式对校园欺凌发起新一轮治理。一旦接到学生欺凌举报,应当立即开展调查。

“治理校园欺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首先要做好前端预防工作,明确校园欺凌不被允许。其次,要分清欺凌和打闹、玩笑的边界。”有专家建议,当学校接收到信息后,就启动调查机制,及时安抚被欺凌者,也要对欺凌者进行一定训诫。

既要保障好学生在学校的人身安全,也要守护好孩子们的心理安全。


为照亮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秘的角落”,广东大胆出招,形成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心理危机筛查、预防与干预体系。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因素等均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指出,临床上干预青少年心理障碍时,往往需要家长的参与,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来不只是依靠学校和老师,家长的付出同样关键。

高校在国家安全教育中担负重要使命。每年4月,广东高校不仅开展“国家安全月”系列活动,还在大思政课中开展国家安全内容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广州大学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周雨介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不是一门隐性理论课程,而是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中的一门重要显性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注入强劲的实践动力。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广东是改革开放热土,也是教育创新沃土。早在42年前,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并被全国妇联和教育部命名为“优秀家长学校”。自此家长学校这个新名词迅速走红全国。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加强系统谋划,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协同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广东构建了省、市、区、校四级与行政管理、业务指导双线并行的“四级双线”管理体系,形成政府高位统筹引领、部门紧密协作、学校具体主导实施、家长全面深度参与、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多元育人新生态。

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以五育基因为关键锚点嵌入微课程体系,贯穿课内外、家校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深度激活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权和教育权。

深圳市南山区家庭教育促进中心就集聚了一支“家教讲师团”,围绕12个家庭教育主题成立指导小组,根据学校或社区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下指导培训。

2024年初,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名单,全省242个典型案例入选,进一步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层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一张张“安全网”在校园内外编织得更严密,给了学生足够的“安全感”,也让家长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来源:“南方+”客户端

编辑:广东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