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唰……一片片刨花落下。2月20日,在济南市历城区彩石街道万粮峪村一间质朴的木工房里,74岁的老木匠邢念友正在为古琴开型。木屑飞扬,粗糙的木料在他的雕琢下逐渐有了古琴的雏形。
济南市斫一堂古琴制作人、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徐恺阳在一旁悉心指导,耐心地讲解着每一道工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村民沈云美也加入到学习斫琴技艺的行列,她一边认真听指导,一边仔细观察邢念友的操作手法,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徐恺阳(右1)向邢念友(左1)沈云美(中)传授古琴加工经验。
“村里的七成圆桌都是我打的,还有制作桌子门窗等,都是我擅长的,我还带出多个木工徒弟呢。”邢念友自豪地说。随着古琴产业发展到万粮峪村,原本年老赋闲在家的邢念友又找到了新活计,他将自己精湛的木工手艺应用到古琴制作中,从开型到粗刨面,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
“斫琴这个活,比干木工轻快,不用出门在家里就能干。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来,干一道工序有一道工序的钱,我现在除了斫琴,家里的其它活计也能干。”邢念友说。
去年8月,万粮峪村开始引进古琴产业,引导村民参与斫琴制作。目前已经有6户村民参与斫琴制作,还有村民计划学习工费较高的大漆等后续工艺。
这个项目是由驻村第一书记苗冬冬引进,2024年7月底入驻万粮峪村并了解村里的资源优势后,意识到可以将资源与古琴产业结合,推动乡村发展。打定主意后,他积极联系济南斫一堂古琴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徐恺阳,邀请他来村里指导村民学习斫琴技艺,还组织村民去位于仲宫街道的斫一堂古琴坊参观学习。“我们在村委办公楼上设置了古琴展厅,目前正逐步完善中。村里拥有龙脉泉等四眼清澈的泉水,村子青山绿树环抱,空气清新,我们计划依托优质自然资源,开展古琴演奏和研学活动,吸引古琴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村庄的文化氛围和知名度。”苗冬冬介绍。
徐恺阳在调整古琴。
附近平房村的第一书记刘海鹏也积极参与到古琴制作中来。她说:“我们村里有生长百年的皂角树,每年都生产很多皂角籽,这些皂角籽加工后就是'富贵菩提'珠子。村里很多妇女具备一定的手工编织和缝纫基础,掌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打璎珞,这些刚好可以用来做古琴的配饰,同时也可以制作琴囊。”刘海鹏希望能带着平房村加入古琴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为了支持古琴产业发展,在济南市历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和彩石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市区的多个文化场馆开展了古琴教学公益课堂、古琴欣赏等课程,扩大培育古琴的爱好者群体。
“古琴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一张好琴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斫一堂古琴目前实现了年产高档古琴150床,中高档古琴200多床的规模,产品供不应求,将古琴产业链延伸到村里来,不仅解决了产能问题,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徐恺阳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张宜敏 江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