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3日讯 2月22日,记者走进愚翁陶埙制作工艺非遗工作室,51岁的刘书政正在拉坯机前忙碌着。揉动、起筒、放型、收口,不到10分钟,一个看似梨形的陶埙就呈现了出来。





刘书政是山东港口日照港二公司卸船机司机,但在工作之余,他喜欢静下心来制作和演奏陶埙,由此也荣获了东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制作项目的第三代传承人等称号。

“一个陶埙的完成要经过选土、洗泥、揉泥、拉坯、压光、阴干、开孔、调音、烧制等多道工序,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性格。”刘书政说,“其中,拉坯可是一个慢功夫,只有沉下心来勤学多练,才能顺畅地做出一个线条优美又饱满的坯体。”

日照市素有“黑陶之都”之称,做陶器的人有很多,但是做陶埙的只有刘书政一人。陶埙制作起来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细致,刘书政性格偏静,刚好适合制埙。目前,他一年制作的成品陶埙多达近千件,这些陶埙被售往国内各地。


当天下午,一段古朴的埙乐合奏在日照市七弦琴阁的教室内传出悠扬的旋律,引得行人纷纷驻足倾听,这是刘书政在带领学生们进行埙乐吹奏练习。


作为日照市东港区古埙制作技艺传承人,每逢周末,他都会定期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举办小型音乐会、古埙知识讲座等体验活动。


“每次看到这里的孩子们鼓着腮帮子,吹得小脸通红,认真学习吹奏的样子,我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刘书政说。

现在,如今的陶埙不仅可以演奏传统古曲,也可以演奏音律比较复杂的现代乐曲。在教室内,一首现代版的《与你同在》声声入耳。同时,埙的外观上也作出了创新,除传统梨形外还有葫芦形、笔筒形、牛角形等,也备受学生们喜爱。

“今天第一次来听刘老师的公开课,学习一下陶埙的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感觉声音纯净悦耳,悠扬动听,非常美好。”陶埙爱好者林宁说。

现如今,刘书政还将陶埙艺术推广到了校园、社区,并建立了日照埙社,旨在让更多人喜欢上这个来自远古的声音,使陶埙这件古老的乐器在时代的洪流中依旧能绽放其独特的光芒。

闪电新闻记者 霍平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