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历2月24日,农历乙巳年、戊寅月、甲子日(正月廿七)
民间常说:“正月廿七聚福气,三事做好家业兴”。作为春节尾声的重要节点,这一日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人们对新年的殷切期盼。
从北方的田间地头到南方的灶台香案,古老的传统在烟火气中悄然延续,寄托着家宅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干支历法中,“甲子日”是天干之首“甲”与地支之首“子”的首次组合,象征六十甲子的轮回开端。
古人认为,甲子日为“天地交泰”之时,阴阳交汇、万物萌发。
北方农民常在这天“试犁”,于田间象征性地犁地,寓意唤醒沉睡的土地;南方则流行“撒谷种”,将浸泡过的稻种撒入湿润的秧田,祈愿秋收时稻穗低垂、仓廪充实。
许多家庭还会清扫院落,将垃圾堆成“福堆”焚烧,称为“送穷灰”,以此送走旧年的晦气,迎接新春的福运。
饮食习俗是正月廿七不可或缺的一环。北方人讲究吃“七宝面”,用白菜、豆腐、猪肉、木耳等七种食材煮面,面条长而不断,寓意“七星高照,福寿绵长”。
有些地方还会蒸“元宝馍”,面点捏成金元宝的形状,祭祖后全家分食,祈愿财源广进。
而广东、福建一带,一碗“七菜羹”是餐桌上的主角,芹菜象征勤快,蒜寓意精打细算,葱代表聪明,芥菜祈愿长寿,韭菜期盼长久,生菜暗含生财,白菜则招来百财。
一锅炖煮的七菜羹,盛满“七宝聚福,百事亨通”的吉祥话。
江南人家则另有一番风味,他们向邻里讨要七户人家的茶叶,混合冲泡成“七家茶”,饮下这杯茶,象征邻里和睦、互助兴旺。
祭祀活动在这一日同样隆重。华北部分地区将正月廿七视为“仓神诞”,农户在粮仓前摆上馒头、酒水和五谷,焚香叩拜,祈求仓神护佑新粮满仓、鼠虫不侵。
传说仓神是汉代名将韩信,因其精通粮草调度,被后人奉为仓储之神。而在台湾及闽南地区,人们则虔诚祭拜“七星娘娘”(七娘妈)。
家中有孩童者,需备好胭脂、花粉与七色线,祈求七娘妈庇佑孩子平安聪慧。
夜幕降临时,家长会带着孩子“钻七娘妈亭”——穿过竹纸扎成的彩亭,寓意消灾解厄、健康成长。这些仪式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更是代代相传的生命祈愿。
正月廿七的禁忌习俗中,藏着古人处世的生活哲学。民间认为此日为“和气日”,若与人争吵会冲撞福运,因此需谨言慎行,以和为贵。
俗语云:“廿七借出钱,年底难回还。” 这一天忌讳向外借钱,以防财运流失。
相反,多帮邻里、施舍乞丐被视为积攒“阴德”的善举,能为家族添福增寿。这些朴素的劝诫,提醒着人们福气源自日常的善念与敬畏。
“年过廿七,春意渐浓。” 当北方的冻土逐渐松动,南方的细雨润泽新芽,正月廿七的习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无论是田间试犁的农人,还是灶台煮羹的主妇,亦或焚香叩拜的老者,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传统不老,福泽长存,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兴旺,藏在一粥一饭的珍惜里,藏在邻里互助的温情中,更藏在对天地的敬畏与对善行的坚守里。